东晋风流之褚太后(47)

作者:春衫袖冷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标签: 宫廷侯爵 豪门世家 情有独钟 朝堂之上 关键字:主角:褚蒜子、司马岳、谢安、桓温 ┃ 配角:王导、王羲之、庾翼、司马衍 ┃东晋褚太后,群像 立意:通过褚太后,描画东晋时代,刻画桓温、谢安、王羲之、郗超等风流人物。这真的不是褚蒜子想要的生活啊......原先爱过的、人畜无害的桓温变成了最大BOSS,想逼宫当皇帝,爱她至深的皇帝老公司马岳撒手人寰,留给她不到两岁的孩子和一个破碎江山,幸好,她母家还有个从舅:风流无双的谢安。点击展开

牛车驶过江陵的主街,又往东转了个弯,最后停在了征西将军府前。

郗超下了车,将文书递了上去,亲卫检验无误,前去通报。不一会儿,亲卫回来了,道:“郗郎君,桓大将军在书房,请随我来。”

穿过前庭,沿着回廊来到书房。亲卫通报道:“大将军,郗郎君来了。”

郗超走了进去,略一躬身,道:“超见过桓大将军。”桓温正在处理公务,书案上堆满了卷轴,书房一侧置有书架,架上也堆着卷轴,竹简等物。书房一侧是窗棂,窗棂半开,对着外面的庭院,庭院中草木青青,另一侧则挂着一幅舆图。

桓温从书案上抬起头来,上下打量着郗超。面前的少年不过十四五岁,中等身材,身形还未完全长开,腰身细瘦。他长得十分秀气,一双黑白分明的眼睛,乍看上去十分平静,但平静之下,又似乎蕴含着什么炽热的东西,似曾相识。

在他打量郗超的时候,郗超也在打量桓温。久闻桓温气概非凡,如今一见,果然如此。这位三十七岁的桓大将军,可以说是朝中最有权势的人之一。他的目光肆无忌惮地略过桓温的面庞,只见他眼睛隐隐带着些紫色,胡须似猥毛,正如他人所说,他脸上有七颗痣,成北斗排列,传说这种面相的人有天子之贵。

桓温亲切地叫着郗超的小字,笑道:“嘉宾,不必多礼,坐。”笑声十分爽朗。

郗超坐了下来,仆役上了茶,退出书房。

桓温道:“嘉宾能接受我的邀请,前来荆州出任府掾,我十分欣慰。”

郗超拱手道:“超能得大将军的赏识,十分惭愧。”

桓温摇头笑道:“不说客气话了。‘盛德绝伦郗嘉宾’,我久闻嘉宾的大名,如今有一事请教。如今朝廷命褚裒北伐,嘉宾觉得,北伐的成败如何?”他倒要考教考教这位郗氏“神童”,看看他是有真才实学,还是如那殷渊源一般,只是徒有虚名。

这一问,其实在郗超的意料之中。自从桓温平蜀之后,朝廷授予其开府仪同三司之权,可以自置幕府、招聘幕僚,以他对桓温传言的分析,此人的志向绝不在小。自然,桓元子值不值得他倾力辅佐,还有待观察,但此问,自然要好好回答。

郗超淡淡一笑,道:“以超看,褚季野的北伐必然失败。”

桓温挑眉道:“为何呢?”

少年的眼中闪动着智慧的光芒,“事情的成功,不但在于天时,还在于地利,更在于人和。如今石虎已亡,石虎诸子争位,正是北伐的良机,但无论是地利、还是人和,却都不在我朝。”

桓温微微地笑了,身体前倾,“嘉宾说得详细些。”

“褚季野从京口出兵,直扑彭城,只是一路进兵,并未有其他各路的配合。石赵如今虽乱,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就给了石赵集中兵力,打击我军的机会。更何况,褚季野如今身居高位,不过是因为他是褚太后之父,并非是有何了不起的才能,更未听闻他有何领兵之才。朝廷把北伐大任交予其手,失败是必然的。”

“哈哈哈哈。”桓温抚掌大笑,“嘉宾之言,正合我意!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说完,桓温站了起来,走到郗超的茵席前,一把拉住少年的手,他的手纤细柔软,桓温心中微微一动,道:“你刚到荆州,先休息几天,再处理公务不迟。我已吩咐仆役,安排好了你住的院子,来,我带你去看看。”

桓温的手温暖而有力,有着武将特有的茧子,郗超知道,自己的考核算是过了,他顺势站了起来,随着桓温出了书房。

当八月桂花飘香的时候,桓温使人请郗超来到书房,递给他一封战报。

郗超打开战报,匆匆浏览。原来,鲁郡的五百余家百姓相聚起兵,归附东晋,向褚裒求援。褚裒派部将王龛、李迈率三千精兵前往迎接,却被赵国的南讨大都督李农率二万骑兵,在代陂拦截。寡不敌众,晋军大败,全部战死。褚裒退兵,驻扎在广陵。先前见晋军北伐,心存晋室的二十余万老百姓渡过黄河,前来归附,不料褚裒已经撤军,被赵军斩杀殆尽。

郗超一边看,一边暗暗叹息。显然,褚裒先是错误地估计了形式,轻视赵军,仅仅派出三千士卒。三千对上两万,失败自是必然的。但小挫之后,他又惊慌失措,马上退兵广陵,才真真地铸成了大错。

郗超看完战报,递给桓温。桓温愤然道:“我先前上表,要求北伐,朝廷置之不理,反而派遣褚裒北伐,如今死了这么多老百姓,难道不是褚裒的罪过吗?如果当日朝廷派我为大都督,再不济,也不会……只可惜了这个北伐良机。”

郗超道:“桓公打算如何?”

桓温苦笑,“还能如何?只能静观待变。”

十二月,当江陵被白雪覆盖的时候,京中传来消息,褚裒因北伐失败,又累及了这么多百姓的性命,忧慨惭恨而死。朝廷任命荀蕤之弟、年仅二十八岁的吴国内史荀羡为徐州刺史、使持节、监徐、兖二州、扬州之晋陵诸军事。

转眼过了两年,到了永和七年的十二月。

这两年,北方的局势一变再变。石虎养孙冉闵杀了石鉴自立,自立为帝,建立魏国。燕王慕容儁分兵三路攻赵,攻下蓟城,将燕国都城从龙城迁到蓟城。苻洪之子苻健率十余万部族、流民,占据关中,自立为大秦天王,定都长安。羌人姚弋仲遣使向晋朝请降。

相比北方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的乱局,晋朝的政局如一潭潭水,或者潭底暗流汹涌,但至少水面上,却是波澜不惊,一片平静。

如今已入了腊月,无论是宫中,还是士族之家,或是普通百姓,家家户户都洒扫庭院,摆上祭品,祭祀祖先、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等神灵,祈求来年的丰收与吉祥。

而建康城大大小小的寺庙,如瓦官寺、建初寺等,更在十二月初八,也就是佛祖释迦摩尼悟道成佛之日,在寺门外设置粥棚,将米、粟、枣、果仁等物混煮成粥,发给来来往往的信徒、穷人。(注)

当“佛粥”的香气才从建康消散不久,各府衙官员准备封衙,潇潇洒洒地过个好年的时候,武昌传来的消息,却让整个朝廷都战栗了。

“什么?桓温率四万余人到了武昌?他事先没有奏章吗?”褚蒜子的脸沉了下来,声音也与平时的舒缓不同了。坐在纱帐之前的司马聃,不禁回头看了她一眼,小声道:“母后……”

司马昱拱手道:“禀太后,台城刚刚收到桓温的奏章,是从江陵发的,显然,他上奏后,不等朝廷回复,便径自率军沿江东下,如今已经抵达武昌。”

众臣不禁想起了,当年桓温率军伐蜀之前,也是向朝廷上表,不等朝廷允准便已西行的往事。

褚蒜子揉了揉额角,看了看司马昱、殷浩,道:“这事怎么处理,会稽王,殷中军,你们拿出个章程来。”一阵疲累袭来,她忽然觉得全身力气都被抽走了,当年庾翼如此,如今的桓温也是如此。究竟是权势移人,还是……她与何充,一开始便看错了桓温?

“是。太后容臣等商议一下。”

散朝后,司马昱将扬州刺史殷浩、吏部尚书王彪之请了过来。

“事到如今,该如何是好?”司马昱道。

殷浩叹了口气,“王爷,桓元子一向视我为眼中钉,不如我马上辞官,避其锋芒。另外,可以使人持驺虞幡前往桓温军中,令其止戈。”

这话只把王彪之听得暗暗摇头,驺虞幡虽有解兵止戈之意,但终究只是一面旗帜,莫非还有何神力不成?如果照殷浩所说的处理此事,只会自乱阵脚,长了桓温的威风。想到此处,他急忙道:“事情还没到那一步。如果渊源真的辞官,朝中只剩下王爷支撑大局,更为不妥。王爷,不如您先给那桓温写一封信,令他回师江陵;如果不从,则朝廷颁下诏令,令其回师;如果到了那一步,桓温还不从的话,则证明其有叛逆之心,朝廷可以下诏讨伐。”他顿了顿,冷笑道:“据我看,桓元子还不敢和朝廷撕破脸。”

司马昱沉吟了一会儿,道:“好,我这就跟他写信。”

注:这就是腊八粥的起源。

第四十六章

几日后,司马昱的信到达武昌。正如王彪之所料,桓温令幕僚草拟奏章,惶恐谢罪,表示马上还镇江陵。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