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乱长安(17)

作者:林轼舟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关键字:主角:司马邺 ┃ 配角:杨清 ┃ 其它:末代皇帝司马邺的爱情传奇 立意:天道无常,真爱无价 从蓝田古道,到平阳皇宫;从秦王殿下,到亡国之君。他和她执手扶将,彼此守望。然大厦终倾,无力回天……点击展开

殷循怏怏地推开门,见大司命、少司命在房中端坐,连忙行礼:“参见师父,见过师兄。”

大司命道:“你可是见过那司马邺了?”

殷循答道:“是。”

少司命问道:“他怎么说?”

殷循道:“他自知此劫难逃,但仍要抗争到底。他命由天,亦要由己。”

脑海回荡着司马邺的话,殷循不禁戚戚然,心中萦绕一千多年的疑惑也越来越重。他鼓起勇气道:“师父,弟子心有疑惑已久,还请师父解惑。”

大司命温声道:“为师也素知你有心结,但说无妨。”

殷循道:“何以有兴亡?”

大司命道:“王朝自有气数:开创者励精图治,修德政,是以如日中天;后世子孙昏庸无道,气数自然耗尽。循环往复,故有兴衰更替。”

殷循又问:“那气数是谁定的?”

大司命道:“自是天道。”

殷循道:“弟子明白了。既是天道使然,气数已定,无论那些人君如何力挽狂澜,朝代更替仍不可避免,是也不是?”

大司命道:“然。”

殷循怒道:“既如此,那些人君与所谓天道的提线木偶,又有何区别?他们的所有挣扎、所有努力,难道都是无聊的过家家吗?”

少司命喝道:“师弟慎言!”

大司命却没有生气,温声道:“一个家族既然享受了君临天下的荣耀,后世的子孙就要为这份荣耀付出代价。”

殷循默然,良久方道:“若末世人君是先人地位、荣华的祭品,也算是死得其所;那么无数凡间黎庶,又是谁的祭品呢?他们所承担的,也是自己先人的罪吗?可他们世代如同蝼蚁一般苟且着,这又作何解释?”

殷循继续喃喃道:“如果说那些人间的帝王将相是这场大戏的演员,无数的黎庶只是这场戏的点缀龙套。只是有谁想过,无数鲜血染红的幕布之下,真的有那般精彩吗?那些导演了整场戏的高高在上的天道,不会觉得倒了胃口吗?”

大司命道:“天道本是无情的,于他而言,高低贵贱本无区别,感到区别的,只是置身其中的那些人。演员这个比喻不太恰当,不如棋子来得贴切。只不过有些棋子是弃子,有些棋子在棋局中发挥了一些作用。”

良久,殷循的心绪才平静下来,他问道:“师父,那我们的命运又是什么?”

大司命道:“我们自然也是棋子。宇宙本是混沌的,开天辟地方有万物,生灵日众,方有掌管这些生灵的大司命、少司命。有生就有死,为师之前,已经有数任大司命了,他们也都是元气耗尽,归于虚无。为师与你师兄,又何能例外?”

殷循又问道:“这都是天道决定的?”

大司命点点头。

殷循又问道:“那天道又是谁决定的?”

少司命眉头一皱,正要呵斥,大司命止住了他,道:“天道不受任何力量决定,无论是神还是人,于他而言都是过客。混沌化出万物是天道,万物若最终复归于混沌也是天道。”

殷循第一次有一种无力感,原来即便飞升为神,也依然不能跳脱规矩的拘束。

大司命见殷循陷入思索,抚着他的头温声道:“你本是帝辛少子,十岁时与你父同在鹿台葬身火海。这本非你命中定数,故无法转世,你师兄怜你孤苦,让你来司命殿做个童子。可你性子散漫,不爱拘束,为师就放你在人间游历,捍卫天道,见证兴衰。只是你在人间久了,对这天道的体悟就差了。”

殷循摇头道:“若是把弟子困在司命殿,如同师兄一般埋头案牍之间,闷也闷死了。”少司命登了他一眼。

大司命继续道:“可你生性善良,明明见得最多的是王朝更替,却偏偏是个心软的孩子。之前你仰慕项羽的勇者风范,所以为了项羽虞姬’再做一世夫妻’的愿望,不惜用五百年的修为,换他们的转世成为乌江中的一双江豚。几百米过去了,你的性子竟然还是这样。”

殷循道:“弟子出身凡尘,道行浅薄,同情之心未泯,每次见那些末代帝王们生死离别,就心有戚戚焉。况且那项羽英雄了得,就如同弟子父亲一般孔武,故弟子愿消耗五百年修为,成全他们的一片痴情。”

大司命道:“那如今这司马邺呢?为师见你心中大有不忍之意,他与杨清也是情深义重,若有求与你,你便如何?”

殷循道:“弟子必以修行为重,以便早日进益,为师兄多分担一些。”

少司命哼道:“难得你有这份心,师兄先谢过了!”

大司命摆摆手,道:“好了好了,你们两个,一见面就拌嘴。一个书呆子,一个皮猴子,就不能让为师我省省心?”

少司命喊冤道:“师父,弟子冤枉啊!弟子一直是兢兢业业啊!”

殷循也道:“师父教训的是,谢谢师兄提点,弟子一定引前事为鉴。”

大司命点头道:“如此最好。我和你师兄此次只是来看看你,既然无事,我们就回司命殿了。”

殷循行礼,大司命与少司命御风飘然而去。

司命殿中。

少司命问大司命:“师父,既然您知道师弟不能克制自己的怜悯之心,为何不严词告诫他一番?”

大司命叹道:“为师自是知道殷循这孩子本性良善,这一点是改不掉的。既然天道无情,那他有情一些,既不会惹出大祸,或许也并非坏事。至于其他,你我就多为他担待一些吧!”

大厦终倾竖降旗

+新增收藏类别

建兴四年(316年),困境中的长安小朝廷,仿佛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去岁年底,凉州的一个名叫张冰的军士无意间获得一块得皇帝的宝玺,上面刻有“皇帝行玺”四个字。皇帝行玺是“天子六玺”之一,主要用于加盖在任命诸侯、官员的诏书上。

凉州的官员把这方玺献于张寔,张寔认为堂堂天子宝玺,不是一个臣子应该拥有的,于是遣使送至长安的小朝廷。

虽然算不上大事,但至少算是司马邺是“天命之子”的一个佐证,民间为此议论纷纷。

四月,张寔又遣将军王该率步骑兵攻五千人入援长安,且送上河西诸郡的朝贡之物。司马邺投桃报李,下诏拜张寔为都督陕西诸军事,并任命张寔的弟弟张茂为秦州刺史。

就像之前一样,使人顺心的事没能得意两天,让人糟心的就接踵而至。

朝堂上,司徒梁芬提出追尊司马邺本生父、吴王司马晏的建议,对此司马邺当然是支持的。但索綝等一众大臣都以为不可,他们搬出了前朝的《魏明帝正统诏》作为依据,对旁支入承大统的追尊之事做出限制;退一步讲,就算是要进行追尊,追尊的对象也不是司马晏。司马邺毕竟是承袭了司马柬的秦王爵位,按照伦理,他的父亲只能是秦献王司马柬,而不是吴王司马晏!

追尊之事一筹莫展,司马邺不得不妥协,他下诏,追赠其本生父吴王司马晏太保一职,谥曰“孝”。

接着便是六月,发生了日食。

日有食之,天人感应,意味着人君面临性命之忧。

仿佛是对上天警示的响应,七月,汉大司马刘曜进兵北地,麴允率兵救援不利,很快北地、泾阳全部沦陷,建威将军鲁充、散骑常侍梁纬、少府皇甫阳等全部殉国。

渭水以北之地,不复小朝廷所有。待到汉军渡河,兵锋所至,便是长安。

司马邺的面前,再无屏障,他将直接面临刘曜手中的长剑。

为了让自己没了牵挂,司马邺曾想让林泉护卫着杨清轻装只身逃出长安城,去关东投奔自己的舅舅。但杨清严词拒绝了,绝不只身逃走,也不会配合这个的确可能实现的逃跑计划。

她只是遣散了宫中为数不多的宫女,让她们各自逃命。

出城未必一定能保住命,但总部留在城中等死后果好得多。她不愿太多人为此搭上性命,只留自己一人,与司马邺一起,直面最后的命运。

八月,汉军渡河,兵围长安城。

上洛等地赶来的勤王军队屯军霸上,畏惧汉军强大,不敢进兵;司马保派遣麾下将领胡崧率兵来援,在灵台击败汉军。但胡崧担心一旦汉军再次退兵,朝廷依然为麹允、索綝把持,就率领援军驻扎渭河以北的槐里,按兵不动。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