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风流之褚太后(41)

作者:春衫袖冷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标签: 宫廷侯爵 豪门世家 情有独钟 朝堂之上 关键字:主角:褚蒜子、司马岳、谢安、桓温 ┃ 配角:王导、王羲之、庾翼、司马衍 ┃东晋褚太后,群像 立意:通过褚太后,描画东晋时代,刻画桓温、谢安、王羲之、郗超等风流人物。这真的不是褚蒜子想要的生活啊......原先爱过的、人畜无害的桓温变成了最大BOSS,想逼宫当皇帝,爱她至深的皇帝老公司马岳撒手人寰,留给她不到两岁的孩子和一个破碎江山,幸好,她母家还有个从舅:风流无双的谢安。点击展开

武昌。

九月九日重阳节,秋高气爽,正是个好天。一大早,荆州刺史府众幕僚、武将,或乘牛车,或骑骏马,齐齐聚集在刺史府,老成持重的,在衣襟上斜斜插着一支茱萸;风流自赏的,更是将红艳艳的茱萸插在了发髻上。

不一会儿,桓温便出来了,他头上也插了一支茱萸,随着脚步,微微颤动。他亲切地环视了一眼众人,笑道:“既然大家都来了,就一起走吧。”说完,便当先跨上坐骑,扬鞭打马,出了刺史府,直奔城东的白雉山。

白雉山风景秀丽,相传远古时,仙人乘白雉至此休憩,仙人乘兴而去,而白雉却化为山峰,遂名白雉山。

众人来到山脚下,开始徒步登山。桓温率先而上,众人纷纷跟随。武将们还好,紧随桓温的脚步,幕僚们,不一会儿,便有些气喘吁吁,不由放慢脚步,随意观赏风景。

山并不高,才大半个时辰,桓温便登上了山顶。山顶上,有一处微斜的平台,早就陈列了不少几案、茵席,原来是天还不亮,仆役们便上山布置的。此时见众人纷纷来到山顶,更是取出酒壶,酒杯等物,放置在几案上。微黄的酒从壶中倾倒而出,片刻之后,山顶上便弥漫着淡淡的菊花清香。

桓温取了杯酒,来到北侧,从这里,正可以看到长江。滔滔的江水,后浪催着前浪,滚滚向东奔去。他向北看了一会儿,又转而向西,极目远眺,最后悠悠叹了口气。

忽闻身后有一声轻笑,桓温回过头来,却是他的前任司马,如今的都督沔中诸戍江夏、随、义阳三郡诸军事、江夏相袁乔。袁乔与桓温年纪相仿,他依旧是士人打扮,身着青色大袖宽衫,身如青竹,山风吹拂着他的广袖,翩跹飞舞。桓温一直对袁乔的才智、谋略深为赏识,当年他任辅国将军时,便邀请袁乔担任自己的司马。后来,桓温升迁为徐州刺史,又再次请袁乔担任其司马,并任广陵相。

“彦叔,你笑什么?”

袁乔直视桓温,又是一笑,在那一刹那,桓温觉得他的心事,都被那清澈而又睿智的目光洞察无遗。

袁乔正要说什么,忽然一人走了过来,拍了拍桓温的肩膀,“元子,原来你在这里,倒教我好找。来来来,和我喝酒。”说着,那人便把手中的酒一饮而尽。

桓温一看,却是谢奕。他不由苦笑道:“好。”说完,便举起酒杯,将酒灌入喉咙。酒入喉咙,带着菊花的微微苦涩,却余味悠长。

“好,爽快!”谢奕大喜,拉着桓温走向最近的几案,拿起酒壶,又给桓温和自己满了一杯。桓温转头去看袁乔,见他却已向范汪、孙盛等人走去。

众人在山顶上把酒临风,吃着菊花糕,随意闲谈,到了近午时分,才下山回武昌荆州刺史府。

府内,早已布置好了酒宴。这也是桓温曲意与众人结交。当日他以雷霆手段处置庾方之、庾爰之兄弟,把他们迁徙到豫章,也是不得已而为。荆州府的下属官员,不少在庾亮、庾翼帐下良久,对朝廷不接受庾翼的临终举荐,庾爰之继任荆州刺史,有些不满。部将干瓒甚至反叛,虽被迅速平定,但如果庾氏兄弟继续留在荆州,到底谁才是荆州之主?

这酒宴一直持续到掌灯时分。虽然桓温生性节俭,平时只以茶果待客,但这重阳酒宴,却是十分丰盛。武昌濒临长江,除了寻常的炙肉、菜羹外,更有鱼羹、鱼脍、鱼糕,还有江中捞上的螃蟹,蒸得红通通的,配上菊花酒,正好让宾客们一手持鳌,一手执酒,大快朵颐。

从白雉山起,谢奕就缠上了桓温,一定要和他拼酒。桓温酒量虽好,却也喝得头晕眼花,暗暗叫苦,“谢大明日可以高卧,我还有公务,如此喝下去,如何起的来?”还要寻个由头,摆脱了谢奕的纠缠才是。

只见谢奕又端起一杯酒,笑道:“元子,接着喝。”

桓温急忙摆手道:“无奕,我先去方便一下。”说完,便起身离座,往堂外快步走去。

谢奕居然还很清醒,笑道:“元子,你不会是想尿遁了吧?”也起身离座,居然追来了。

桓温急忙朝后院走去,直奔南康公主房中。虽然他有几个妾室,但妾婢身份低微,未必挡得住谢奕,只有公主的身份,才能让谢奕有所顾忌。司马兴男见桓温来了,又惊又喜,见桓温面有急色,道:“公主,借你的房躲一躲。”

“出了何事?夫君在躲谁?”司马兴男挑眉道。

“除了谢大还有谁?”

司马兴男掩口而笑,“原来是狂司马啊。说起来,我还要感谢他,要不,怎么能见到夫君呢?”说着,眼眶便有些红了。桓温纳了妾后,对她更是冷落,已经许久未到她房中。

见到妻子显出柔弱的一面,桓温的心也有些软了,稍感歉疚,连忙抱着她,小意温存。

且说谢奕一路追着桓温到了后院,见他入了公主房中,才悻悻返回厅中,随便揪住个亲卫,道:“失去一个老兵,又得到一个老兵。桓元子跑了又如何?照样有人陪我喝酒。”

谢奕自然一醉方休,且说桓温第二日起来后,想到袁乔,吩咐仆役道:“你去看看,袁乔起来了没有,如果起来了,请他来书房见我。”

第四十章

片刻之后,袁乔随着仆役来到书房,分宾主落座。仆役上了茶果,退了下去。

桓温道:“彦叔,昨日你似乎有话要对我说?”

袁乔笑道:“是的,乔只是想说,明公勿忧,您的心愿,必定会达成。”

“哦,我有什么心愿?”桓温反问道。

“明公不过是想伐蜀而已。”

桓温笑了起来,酒窝浅浅,“知我者,彦叔也。那么,你觉得,是应该先伐蜀,还是先伐赵呢?”

袁乔斩钉截铁地道:“当然是伐蜀。”

“为何呢?”桓温抚了抚胡须,不动声色。

“当今天下之患,不过北方的石赵、蜀中的成汉两寇。巴蜀虽然地势险固,但比赵国弱小,我们应该先易后难。先前,庾元规、庾稚恭选择北伐,先难后易,也正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桓温深深点头,早在当年见晋成帝司马衍之时,他便提出了伐蜀的构想。江东之地偏狭,必须打通巴蜀,与其连成一片,才有了能与北方抗衡的资本。这也是东汉末年,鲁肃对孙权所提出的“榻上策”所说的、后来周瑜孜孜以求的,“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其实,庾翼一直在西征、或是北伐之间摇摆,他数次向朝廷提出移镇乐乡,便是乐乡比之武昌,更靠近巴蜀。

袁乔继续侃侃而谈,“何况,如今成汉国主李势,倒行逆施,诛杀了忠臣解思明、马当,无论臣子、还是百姓,均与他离心。以有道伐无道,必然可胜!”

桓温抚掌大笑,“知我者,彦叔也!”

然而,当桓温把伐蜀的念头向幕僚说明的时候,众人却纷纷反对。

“明公,不可!蜀地险要,万一失利,则是有去无回啊!”

“使君,万万不可,朝廷也不会同意伐蜀。”

“伐蜀虽好,但北方石虎一直虎视眈眈,如果我军入蜀,石虎进攻荆州,那可是舍本逐末了!”

面对幕僚们一致的反对,桓温也不禁犹豫了。如今何充已经去世,朝中司马昱、蔡谟辅政当国,这两人肯定是不愿意冒险伐蜀的。

很快便到了十月。一直密切注意成汉动向的袁乔接到消息,成汉太保李奕起兵反叛,蜀人纷纷跟随,兵力达数万人之多。但李奕率兵攻打成都时,却被乱箭射死。又有山中的獠人,忽然蜂拥而出,自巴西至犍为、梓潼,布满山谷,成为民患。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啊!”袁乔叹道,他想了想,从江夏动身,到达武昌荆州刺史府时,已是深夜时分,敲响了刺史府的大门。

桓温已经就寝,听闻袁乔漏夜来访,还是披衣见客。

分析了一番成汉的局势后,袁乔道: “明公,如今正是伐蜀良机。”青铜连枝灯座上,烛光摇曳,照得袁乔的脸忽明忽暗,但他的目光坚定无比,“经略大事,本来就不是常理所能推测的,智者了然于胸,不必要人人同意。如今李势无道,臣民不附,而且他恃巴蜀险远,不修战备。如果我们率一万精兵轻装急进,等他发觉后,我们早已穿过了险要之地,李势一战可擒。蜀地富饶,人口众多,当年诸葛武侯用它与中原抗衡,如果我们得到巴蜀,则是国家的大利。”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