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风流之褚太后(26)

作者:春衫袖冷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标签: 宫廷侯爵 豪门世家 情有独钟 朝堂之上 关键字:主角:褚蒜子、司马岳、谢安、桓温 ┃ 配角:王导、王羲之、庾翼、司马衍 ┃东晋褚太后,群像 立意:通过褚太后,描画东晋时代,刻画桓温、谢安、王羲之、郗超等风流人物。这真的不是褚蒜子想要的生活啊......原先爱过的、人畜无害的桓温变成了最大BOSS,想逼宫当皇帝,爱她至深的皇帝老公司马岳撒手人寰,留给她不到两岁的孩子和一个破碎江山,幸好,她母家还有个从舅:风流无双的谢安。点击展开

“还请陛下秉公处理!”几名大臣纷纷出列奏道。

只见一人出列,拜服在地,叩首道:“请陛下做主!”众人转头一看,此人白须白眉,正是任御史中丞、王允之的堂弟,王彪之。

忽听有人出班奏道:“陛下,仅仅凭一封书信,一个家仆,便断言庾怿下毒,未免证据不足。毕竟,字迹可以伪造,家仆也可以被收买。以此,便为一名朝廷大员定罪,臣只怕轻率了些。”

又有几人出班附和,均是平日依附庾氏的官员。

一时之间,朝堂上纷纷扰扰,吵个不停。站在班次前列的司马岳只听得头昏脑涨,伸出手指揉了揉太阳穴。自从咸康五年十二月,他被任命为侍中、司徒以来,司马衍也让他每逢初一、十五大朝会时,必须出席,学习政事。

他也收到了岳父的来信,鸩杀一事发生后,半洲附近的江州官吏纷纷前去拜访王允之,褚裒作为豫章太守,与江州刺史府相隔不远,自然也去了,他谈到王允之此次态度十分坚决。司马岳暗想,“看来此次想要息事宁人,是不可能的了。”

忽听一声冷笑,有人道:“字迹是否伪造,家仆是否被收买,一查便知,有又何可以争的?臣请陛下,派人去江州彻查。”

司马岳闻声看去,说话的人却是中书令何充。只见他朝同列的庾冰略一拱手,皮笑肉不笑地道:“庾大人,我说的可对?”

庾冰冷冷地看了何充一眼。这人虽是自己的妹夫,却处处与庾氏作对。

司马衍揉了揉眉心,道:“准奏。”他的目光缓缓掠过下面的朝臣,最后定在一人身上,问道:“陆卿,你可愿往?”

众人的目光也随之落在那人身上,却是散骑常侍陆堪。陆堪是吴郡本地士族,东吴名将陆逊的后人,前任司空陆玩之侄。刚刚朝堂上众人议论纷纷,陆堪却一直保持缄默。虽然自晋室南渡以来,吴地本土士族很难真正掌握朝廷大政,就算是当初的司空陆玩,也被人玩笑为“替人看房梁”,但却正是由于其本土士族的身份,才能在王氏、庾氏这两家南渡士族之争中,保持超然的地位。

陆堪躬身道:“臣愿往。”

这日并无其他大事,朝会散了后,司马衍正要回后宫,却见常内侍匆匆走了过来,躬身道:“陛下,何中书请求独对。”

“哦,他还有什么事?”司马衍又揉了揉眉心。不知何故,这年他时常感到头晕眼花,道:“请他去御书房。”

等何充来到御书房的时候,司马衍已在书案后坐好了。何充行了礼,开门见山地道:“陛下,您还记得王敦之乱吗?”

司马衍悚然而惊。王敦之乱,正是晋室挥之不去的隐痛。

当年晋元帝司马睿南渡,在琅琊王氏的相助下,在江东站稳了脚跟,王氏权倾天下,建立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但随着时间流逝,司马睿不满王氏权力过大,便疏远了王导,重用刘隗、刁协等人,想从王氏手中收回权力。不料,王导的堂兄、荆州刺史王敦从武昌起兵,以清君侧为名,一路顺流而下,势如破竹,打到建康,司马睿无奈,只得遣使向王敦求和,封王敦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江州牧。王敦回到武昌,遥控朝政,而当年年末,司马睿因为大权旁落,忧愤而死。

只听何充幽幽道:“如今的庾氏,与当年的王氏何等相似?庾稚恭坐镇武昌,手握兵权,庾季坚位于中枢,与其遥相呼应。唯一能制衡他们的,便是江州刺史王允之。”

司马衍揉揉眉心,道:“小舅还不至于像王敦一样吧?”

何充冷笑道:“难道陛下忘记当年之事了?”

司马衍抿了抿唇。他当然不会忘。苏峻之乱中,几位舅父均扔下他们母子,从建康逃走,最后害得母后受辱,愤而自杀,他自己被苏峻胁迫,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何充拱手道:“陛下,或许此次庾怿之举,庾季坚并不知情,但如果此次轻轻放过庾怿,必然助长庾氏野心。还请陛下三思。”

司马衍深深点头,道:“何卿放心,此次,朕必会彻查,绝不姑息。”

“陛下圣明。”何充欣慰地道。

夜色已深。一朵云彩飘来,遮住了墨黑天空上的弯月。

除了庭院中的几处黯淡的灯火,整个江州刺史府都是一片漆黑寂静,仿佛沉浸在了睡梦之中。

忽然,刺史府的一角亮起了火光,火光闪了闪,不一会儿,火势越来越大,伴随着火的,是滚滚浓烟。

“不好了,起火了!”

“快去救火啊!”

不少仆役从睡梦中惊醒,趿拉着鞋子,来不及套上外衣,便冲出房门,拿着盆子,桶子,前去救火。

正在此时,却有两个蒙着面的黑影,悄悄地摸进了书房。

两人一入书房,便借着手中火折子的微弱亮光,在书案上翻东找西,仿佛在找什么东西。两人找了一会儿,还无所得,一人道:“那帖子,难道不是放在这里?”

“别慌,外面还得乱一阵,我们再仔细找找。”

两人正翻找间,忽然书房灯火通明,照花了两人的眼。只听一个清冷的声音,“你们可是在找这个?”

两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宽袍广袖的中年人,手里握着一封拜帖,在几名侍卫的簇拥下,正立在书房门口,微微冷笑,正是江州刺史王允之。

两人见势不妙,便想翻窗逃跑,王允之冷笑道:“拿下!”

侍卫一拥而上,将两人扑到在地,随之将他们绑得紧紧的。王允之道:“你们可是庾怿派来的?倒还有几分小聪明,居然懂得声东击西。”

黑衣人对望一眼,低头不答。侍卫头目拱手道:“大人,将他们交给我,定要让他们说出实话。”

王允之点头道:“不要伤了他们性命。”

“大人放心。”

不一会儿,又有人来报,“大人,有人对羁押在狱中的庾氏家仆投毒,幸好狱卒得了吩咐,对送来食物一一用银针验看,才没能得逞。”

几日后,当陆堪到达豫章时,王允之将庾怿书贴、三份画了押,打了手印的口供递给了他,道:“陆大人,书帖、口供在此,三名人犯关押在狱中,随时可以提审。”

陆堪仔细看了看书贴,道:“这是庾怿的亲笔,我来之前,仔细看过他的字。”又拿起口供,浏览了一番,叹道:“证据确凿,无需再提审了。王大人放心,我即刻便上书陛下。”

王允之笑道:“也无需这么急。对了,今日厨子买了几尾江中新钓上来的鲈鱼,准备做成鱼脍,陆大人尝尝,比之吴郡的如何?”

陆堪亦笑道:“那就叨扰王大人了。”

第二十五章

几日后,陆堪的奏章便到了建康宫城。司马衍阅后,已无当日的激动,长叹一声,宣来庾冰,将陆堪的上奏递给他,道:“三舅,事实如此,总要给王氏一个交代吧。”

不用看陆堪的上奏,庾冰也早已从庾怿那里得知了真相。他哀求地看着司马衍,道:“陛下,庾怿不过是一时糊涂,再说,王允之也没死……”

司马衍冷冷道:“杀人者死。难道要让他牵连整个庾氏吗?”说完,他不再理跪在地上的庾冰,拂袖而去。

庾冰望着司马衍的背影,沉默半晌,一滴浊泪从眼角缓缓流出。

位于建康西南约两百里的芜湖,隶属丹阳郡,东晋咸和四年,朝廷在此处侨置豫州。

豫州刺史府的书房内,庾怿反反复复地盘旋游走,如一只困在笼子里,无路可走的兽,焦灼地等待着从建康来的消息。自从鸩杀王允之失败的消息传来,他便一直心神不定。接着,便是庾冰派人来责问,再就传来朝廷派陆堪赶赴豫章调查的消息。

情急之下,他又派出人手,想毁灭证据,不料,这群废物又失手了。如今,估计陆堪的奏章已经到了建康宫城,不知,陛下会如何处置他?在庾氏兄弟中,司马衍和他并不太亲近,以前他将一把自己用得顺手的白羽扇赠给司马衍,不料,司马衍却嫌弃扇子不是新的,把羽扇还了给他。

忽有脚步声从门外传来,庾怿急忙站定,朝门外看去。进来的却是贴身家仆,手中提着一个食盒。

“郎君,您一日都没吃东西了,还是吃一点吧。”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