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精三岁半(558)

作者:老胡十八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种田文 重生 甜文 年代文 主角:崔绿真 我靠吃土发家致富 小地精只要吃土,就能听见小草草们说话,于是,七十年代一枚名叫“崔绿真”的三岁萌娃,通过吃土认识了稀有的极品翡翠兰、救命的老山参、漂洋过海的远古物种海椰子……并带领全家发家致富奔小康,顺便帮妈妈找到真爱,助力七个姐妹改变前世悲惨命运,宣扬劳动获得幸福与成就的故事。本文行文顺畅,故事情节循序渐进,通过幽默而充满童趣的语言,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石兰省阳城市,为我们缓缓展开一幅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城乡画卷。 点击展开

“爸爸,村里这么多小孩不上学太可惜了,咱们可以根据他们的特长,送他们进中专学校,委托培养啊。”

鱼线一动,顾学章立马迅速提起鱼竿,一条巴掌长的小鱼摇头甩尾。父女俩赶紧收紧鱼线,绿真一把抓住小鱼,放进事先准备好的清水桶里。

“可他们成绩太差,考不上中专学校怎么办?”顾学章笑眯眯的问,他觉着闺女敢这么说,肯定是有办法的。

不然,人才培养对任何地方政府、国家来说都是百年大计。与其让这群十五六岁的小孩去陌生城市干苦力,不如就把他们留在本地,做有技术含量的工作。

一个读书人,改变的不止是他自己,还是三代人的命运。

人口素质,就是真的代际相传,一代胜过一代培养起来的。

顾学章舒服的叹口气,或许,他在任这几年真能做一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儿?当然,这样的雄心不过是开玩笑的说法罢了,能把阳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全方位提升一个档次,这才是最实际的目标。

这几年,阳城市经济产值已经稳居附近几个省份第一,把几个省会城市甩出十条街,根据李超英的测算,已经赶上十分之一个北京了,按照这样的增速,再有三年,或许就能有九分之一个北京?

反正,今年的全国百强市,他是势在必得。

不靠高污染的煤炭业,矿业,阳城市也要充进去。

“这简单,咱们资助学校,条件是每年哪几个专业留几个委培生的名额给咱们。”反正集团以后也要做好人好事,资助学校,改善学校硬件条件,这是最基本的。

“资助高校,在外国那是企业家的常规操作,而且是企校双方共赢的事儿,学校得了实惠,企业得了名声,名声能扩大影响力,传播企业文化,吸纳更高端的人才,促进企业更好更长远的发展。”

顾学章点点头,是挺有道理的。

而且,将目标定位为普通中专学校,尤其是本省学校,能谈成的概率也比较大。谁不想去国内顶尖学府?可人家也不缺赞助,他们民营企业插不上手,不如深耕本省本市。

阳城市准备建成一所工业中专,教育部的批文已经下来了,现在就等动工,最迟两年后就能开始招生,到时候必将是最佳选择。

历来,委培生的录取分数都是偏低的,如果孩子们连那点基础分都考不到,那基本也没啥学习能力,即使硬塞进去也学不到有用的东西。

所以,去学前肯定要提前通知他们,认真复习一下功课,划一个分数线,过线才能参加委培。相信到时候报名的人肯定很多,因为这可是能唯一改变他们命运的机会啊!进去以后不用交学费,三年或四年出来就有工作,这样的好事儿谁不想争取?

“当然,咱们也不能白费功夫吃力不讨好。”绿真笑眯了眼,像只小狐狸似的,“入学前必须签订合同,毕业后来大河集团旗下企业工作,最短工作年限十年,如果违约的话将面临一定数额的违约金。”

顾学章点头,“不错。”

绿真跳起来,“那爸爸的意思就是同意啦?”

顾学章笑着说:“是,赞成,你自己去联系学校,村民动员工作市里来做。”其实压根不用动员,多的是人报名,说不定为了个名额还能打起来呢!

想起那副画面,父女俩又笑了。

本来野钓就是图个乐子,他们钓了十几尾小鱼和小虾,最后把几条太小的放生,提着五条“大鱼”回家,刮了鱼鳞,放几片生姜葱头和豆腐,烧汤又鲜又香,绿真一个人能喝下半盆。

小汤圆又撑得抱着肚子跑厕所啦!

***

顾学章和崔绿真都是办事效率很高的人,说干就干,在牛屎沟住了两天,星期天下午离开村子回到苏家沟。当天晚上,她跟春苗和黄外公开了个简短的电话会议,他们都同意以这样的方式培养人才,但在资助金额上有点分歧。

黄外公想要每个专业资助五万元,准备资助化工、建筑、工商管理、法律四个专业,共二十万元。

但春苗的意见是每个专业资助八万,反正培养人才不是一朝一夕的,毕业一茬可以再来一茬,牛屎沟孩子不够,可以把范围扩大到大河口,甚至阳城市……以后,最值钱的绝对是人才。

崔绿真觉着还挺有道理,又给外公做思想工作,说捐钱不是白捐的,时间长了总能连本带利收回来,可错过这次机会想要再插足教育行业,却是难上加难的。

黄外公当然听她的,连连说“好”。

绿真星期一早上开着车就上省城去了,手里带着大河集团的各项从业资格和执照证书,首先奔赴石兰省化工学校,虽然比不上几所赫赫有名的化工类大学,但这在省内也是遥遥领先的。

校办老师见门口进来个穿白衬衣解放裤的女孩,两根黑亮的麻花辫垂在肩头,既青春又大方,他在学校里还没见过这么漂亮的女生,也不知道是哪个系的。

“同学你找谁?”

绿真笑了笑,“老师你好,我找一下贵校的校长。”

对方一愣,“你不是我们学校的?”也对,不然他做了这么多年的学生工作,怎么会没印象呢?

“是的,我是石兰省大河集团旗下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工作人员。”

老师听得一愣一愣的,“不好意思,我们学校不盖房子。”

绿真眨巴眨巴眼,“为什么?”全社会都在大兴土木,哪个学校不盖分校?现在的分校别看偏僻,十几年后那就是整个城市的繁华地段,各个学校都在“圈地”造楼呢。

这词还是绿真从报纸上学来的。自从去年四月份,海南设省以后,成为全国这么多个省级行政单位里最年轻、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后,整个海南省成为全年人口流动最大的省份,光从广东湛江到海南的青年,就有十万之多!

十万人是啥概念,相当于一个小型规模的地级市人口了!要知道当时海南岛本省人口都只有二十三万,相当于一下子涌入了半个省的人口!规模之壮观,可以想见。

报纸上将之称为“十万人才过海峡”,民间开饭馆的个体户将自家食品称为“人才饭”、“人才面条”、“人才饺子”【1】,真是几十年未有的热闹!

南下大军们在海南岛当翻译、当老师、当律师,有资本的则是开工厂,盖房子,承包土地种热带水果,种橡胶……颇有“圈地造楼”的架势。

内陆省份受这阵热潮影响,也纷纷开始大兴土木,圈地造楼,尤其是受国家财政补贴的高校,那叫一个热闹,不盖分校区的学校那都不是合格的大学。

负责接待的老师叹口气,“谁不想盖房子啊,咱们学校到现在都没一个标准化、规范化的实验基地,财政上没钱,咱们学校总不能上大街乞讨吧?”

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很健谈的老师,绿真于是引着他,聊起学校这几年的发展情况,无非就是没钱——硬件设施跟不上——学生毕业进了工厂两眼一抹黑道上都在流传省化工学校“不行”,在别的学校报考人数连年递增的情况下,他们有些专业居然还招不够人。

绿真没想到,堂堂一省级中专学校,居然还有这么大的问题!

“这样吧,老师,我们集团正在全国寻找需要资助的院校,如果贵校感兴趣的话,我需要跟校长同志当面谈谈。”

接待老师喜出望外,但也有点疑惑,“不好意思,冒昧问一句,大河集团我听过,那么大个公司……你能做主吗?”问完他就觉着不妥,抱歉的笑笑,“是我太急了,说话若有冒犯的地方,还请小崔同志见谅。”

绿真笑笑,她虽然结婚了,可不烫头发不穿高跟鞋,服装以舒服的旧衣服为主,还真是不像能主宰大集团的“崔老板”,说学生更贴切。

“我能,实不相瞒,我就是大河集团的法定代表人,你们有什么……”说着拿出公司证件,自证身份。

这年头,开皮包公司的人多的是,只要胳肢窝下夹个人造革皮包,空口白牙就敢自称“老板”。绿真不想让对方把时间浪费在核实身份上,因为她不想在省城逗留,明天房地产公司那边还有个重要的会议,她不能缺席。

对方立马请她进会客室,坐在高档的黑皮沙发上,又是泡茶倒水,“崔老板您稍等一下,我这就去给谭校长打电话。”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