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乱长安(12)

作者:林轼舟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关键字:主角:司马邺 ┃ 配角:杨清 ┃ 其它:末代皇帝司马邺的爱情传奇 立意:天道无常,真爱无价 从蓝田古道,到平阳皇宫;从秦王殿下,到亡国之君。他和她执手扶将,彼此守望。然大厦终倾,无力回天……点击展开

杨清坦然道:“是。”

司马邺怒道:“那你为何要瞒着我?不告诉我?”

杨清反问道:“便是告诉了殿下,又能如何?”

司马邺呆住了:是啊,自己就算知道了又能如何呢?自己也想到了这一层,可为什么还要生气呢?

杨清见司马邺无言以对,道:“请殿下回房歇息,等妾为你洗漱。”说罢就要下榻穿衣。

司马邺突然问道:“方才听姐姐喊我的名字,可是有事?姐姐可从未喊过我的本名,为何今日做这般称呼?”

杨清听他这么问,停下了起榻的动作,刹那间羞红了脸,低头道:“妾睡梦中言语无状,还请殿下恕罪。”

司马邺低声道:“我倒宁可你这般唤我。”

杨清听他这般嘟囔,一双俏眼满是疑惑,司马邺鼓起勇气,正视她坚定地道:“我宁可你唤我邺哥儿,我希望你一生都能这般唤我,此生都是。”说罢,他轻轻拥她入怀,笨拙地抱住了她。

杨清心里慌乱急了,当她梦里多次憧憬的场景真的发生时,整个身子都僵硬了。她的头贴在司马邺尚不结实的胸膛上,甚至都能听到他急促的心跳声。这是她离他的心第一次这么近!她终于鼓起勇气抬起双臂,环住他的腰,幸福地闭上眼睛,轻轻地道:“清儿此生也只愿随侍邺哥儿左右,此生都是。”

两个人儿,第一次这般,紧紧相拥。

轻轻地松开她,司马邺捧起杨清的脸,一张俏脸早已挂满泪水,如同梨花带雨。他心中怜意大盛,轻轻将自己的唇覆盖在杨清的唇上,蜻蜓点水似的一触,还未来得及品味亲吻的味道,便被杨清挣脱了。

她慌乱地从榻上站到地上,一双脚甚至来不及穿袜,就趿上鞋子,只穿小衣、亵裤对司马邺行礼,道:“请殿下暂回房间,待妾侍候殿下梳妆。”一张俏脸还是绯红,不敢抬头去看司马邺,身体也止不住地颤抖。

空气中原本弥漫着的暧昧,一扫而空。

司马邺怏怏地回到内间,重重躺在榻上。可躺下之后确是一阵狂喜:清儿姐姐也是喜欢我的!

杨清摸了摸自己的唇,仿佛上面还残留着司马邺的温度。此时的她,心里是从未有过的甜蜜:原来邺哥儿是喜欢我的。她有些懊恼自己那么快就推开了他,应该让他吻个够的。她被自的想法吓了一跳,脸上的温度越来越高,好像就要烧起来了。

过了良久,杨清才捧着水盆来到内间,怯怯地道:“殿下,该起来了。”

坐在铜镜前,司马邺偷偷看身后杨清,正在聚精会神地给自己梳理发髻,只是头都不敢抬。他猛地抓住杨清的手,便感到了从手传来的战栗,他觉得好笑,轻轻问道:“姐姐今早说的话,可还算数吗?”

杨清猛地抬起头,咬咬嘴唇,低声答道:“清儿说过的话,自是算数的。”

司马邺听她再次以“清儿”自称,心里一阵欢喜。甚至清早见到殷循时,嘴角的弧度还收不回来,忍笑的模样就如同抽搐一般,让殷循觉得好笑不已。

而当殷循看见杨清时,她脸上始终透出莫名的绯红,就知道自己此行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终南山上。

大司命和少司命,注视着盛开的并蒂莲花,金光闪闪。

良久,大司命深深叹了一口气。

少司命恭谨地道:“师父,朝代更替,离合悲欢,皆是定数,师父早已见得多了,不知在叹息什么?”

大司命道:“我见惯了这些,早已习以为常。只是担心殷循这孩子,可别再次心软,逆天行事。”

少司命想起殷循的性子,又回想起旧事,也忍不住担心了起来。

未央雪浅良宵短

+新增收藏类别

永嘉六年(312年)的九月,关中的暑气终于消散了,使人窒息的闷热渐渐变成了宜人的清凉。

殷循只停留了两天,便离开了。

司马邺和杨清两人的生活也归于平静,仿佛并没与什么变化。虽然两人相互表明了心迹,司马邺对杨清依然十分尊重,在相处的日常中,他对杨清一向以礼相待,从未有过逾礼之举;杨清待司马邺则更加温柔体贴,细心入微。

和两个人平静生活不一样的,是长安城不太平静。

先是有人信誓旦旦地看到,灞河上浮现了一只巨大的玉龟;接着又有人在城南,听到了神马的嘶鸣……

总之,自从秦王殿下驾临长安城,关中的祥瑞就不断出现。

于是老百姓纷纷都说:秦王殿下是天命所归啊!

天命所归的司马邺却很是郁闷,因为杨清总是拿这件事嘲笑他

可能是相处时间久了,而且心态变了,杨清虽然依然对他恭恭敬敬,但不再是以往“冰美人”的样子了。她不再吝惜自己的笑容,一个突然的笑容就让司马邺呆头呆脑,甚至偶尔还会捉弄他一番,这样可亲的杨清,更让司马邺着迷。

民间有传言道:秦王殿下的头上生出两只龙角,果然不愧是真龙降临啊!

从那以后,杨清看司马邺的眼神,就带着一丝谑意。每天梳妆的时候,都是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完事还拍拍胸口,故作一脸释然地道:“还好没有弄坏了殿下的龙角,不然清儿可就罪该万死了。”

每次都恨得司马邺牙痒痒,心里默默地想:女人啊,远之则逊,近之则不恭。圣人诚不欺我!

司马邺当然知道,这是他的臣属们在给他造势。即使击败了刘聪,司马炽也不可能再活蹦乱跳地回来当皇帝了,而且随时可能被杀。既然如此,不如占据主动,拥立一个世祖武皇帝的嫡系血脉,号令诸侯,光复晋室。

当然了,在这其中,拥立之臣都成了从龙之臣,加官进爵也是免不了的。越发成熟的司马邺,对这点当然也是看得透的。

而且,司马邺的内心也是愿意的:能有机会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帝,能够拒绝这样的机遇的人,不说一百个,一万个人里面也未必挑得出来一个。

相比金钱和美色,权力的诱惑,更加让人无法拒绝。

他愿意和他的臣属一起,号令遗落在各地的宗室、将领、大臣,反击刘聪,重塑司马家的基业。

可是,那些各地的宗室、将领和大臣,真的会悉奉他的号令吗?

司马邺不知道,但是对自己依然拥有信心。

毕竟,从他的臣属们开始布置的一刻,他们就像一条不进则退的行船,已经没法回头了。

不成功,便成仁!

永嘉六年(311年)九月初三,在贾疋、阎鼎等人的号召之下,长安的晋臣奉秦王司马邺为皇太子,登坛祭天,建行台于长安,并在长安建宗庙、社稷,大赦天下。

以阎鼎为太子詹事,总摄百揆;加贾疋征西大将军,麴允、梁综等人也皆有升赏。

同时,封镇守秦州的南阳王司马保(司马模之子)为大司马;封凉州刺史张轨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命自己的舅舅也就是司空荀籓督摄远近,光禄大夫荀组领司隶校尉、行豫州刺史,与荀籓共保开封。

长安的行台初见规模,但直辖的地界不过四五郡之地,且久经战乱,民生凋敝,无法提供足够的赋税和兵源。行台甚至无法为官员提供车辆、马匹和官服,也没有财力新建官署,官员只能借用前朝破败的衙门,挂上一块木牌作为门面,敷衍了事。

去往四方的使者相继带回来了各地诸侯、大臣、将领的反应。首先是张轨坚辞不受骠骑大将军等职位,南阳王司马保、琅琊王司马睿、并州刺史刘琨、母舅荀藩荀组等均表示愿奉司马邺为皇太子,并悉奉号令。而幽州刺史王浚早在皇帝被掳走后便以“立太子”的名义自立门户,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东西二川的成政权已自立数年,刘聪、石勒等汉军占据关东、河北大片土地,流民首领杜弢雄踞荆湘大地。

山河破碎,一至于斯。

此时距离司马炎平定东吴、一统华夏,不过仅仅三十二年之久。

成为太子的司马邺,便不再适合住在秦王府,入驻未央宫居住。

作为大汉王朝的宫殿,未央宫雄伟壮丽,展示了泱泱大国气象。可此时的未央宫,经过多次战火的洗礼,大部分建筑都损毁严重,只有石渠阁保持相对完好。石渠阁原本是藏书之地,这里还曾发生过著名的“石渠阁会议”,汉中宗孝宣皇帝刘询为表重视,亲临现场,让这场学术辩论名留史册。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