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姐清荷(39)

作者:云卷袖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标签: 宫廷侯爵 情有独钟 近水楼台 青梅竹马 关键字:主角:顾清荷,顾忍冬,裴九 ┃ 配角:迟容,陆照影,顾新词 ┃ 其它:年下,姐弟 忍过寒冬,只为和你相遇 顾清荷曾是大户人家的长女,有弟妹三人,各个冰雪可爱,然而一朝朝堂风雨,全家避祸乡间。官宦之家骤然到了乡下,吃不饱饭,又穿不上新衣,弟弟妹妹们连上私塾的钱都没有,对了,还有那个叫顾忍冬的弟弟,小小年纪却城府深沉,真叫人伤透脑筋。点击展开

清荷收了信,转身回屋内给陆照影回信,讲讲最近洛阳见闻,顺便请叫了几个地理上的问题,俨然守的是师徒之礼。

那边忍冬随着主簿进了偏房。

太尉府的主簿姓杨,官自然也是捐来的,只是他家大业大,才做的上主簿之位。奈何才不配位,整日里对着工作抓耳挠骚很是心烦,每每哀叹不该做官平白来受这份罪,又舍不得人前那份体面和偶尔一见天颜的殊荣,只好开动脑筋,认真应付差事。

至于如何应付,这还离不开忍冬这才智无双的下属。

“顾令史,依你看,太尉这是何意?”

杨主簿递上几张薄纸,脸上写满了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杨主簿深得其中精华。

忍冬草草一看,轻声道:“大人,我朝南北不稳,流民四起,太尉意欲上书今上,或可对流民军行招安之策,既可以免于干戈,大成也多了不少有实战经验的军队。然圣心难夺,如今洛阳稳固,圣上无忧不见灾祸久已,恐不愿复见任何波折冲突,是故欲先行试探,

杨主簿一头雾水,一段话里就听懂开头二字,正待开口再问,却听顾令史善解人意道:“我这两天帮大人赶出份文书可好?大人交给太尉足可完成差事。”

杨主簿内心暗喜,还是顾令史上道,心甘情愿的被自己利用,受自己驱使。嘴上却道:“令史年轻能干,若老夫升迁,必定不忘令史之功。”

杨主簿心中大石已落,又随便和忍冬拉了几句家常,和蔼可亲的将这位下属请了回去。

忍冬从头至尾神色不变,波澜不惊,此刻亦是淡然告退。

杨主簿这才有点惊了,以为这小子是趋炎附势才替自己出谋划策,又屡屡代劳,怎么现在看起来,气度气势倒是更像大爷?

转眼便到了初五,夏日将尽,夜晚已没了蒸腾的暑气,陆家小院自从迎来新主人,总是安安静静,连淡竹半夏亦看出清荷忍冬间氛围古怪,不敢在院中顽皮,打闹嬉笑也去了远处。

裴九不回来的夜晚,陆家小院中连蝉鸣蛙声的远近都可辨个层次分明。

今日公孙寻和宋熙上门则是另一番光景。

二人笑闹惯了,在天仙前又不免多了几分少年人可爱的刻意卖弄,插科打诨起来不遗余力,把郑大嫂逗得哈哈大笑。

清荷坐在月光下,听着宋熙一个笑话接着一个笑话的讲,不由得也跟着笑。清辉本来笼罩在她周围,使她出尘的意味更重,而不时的微笑,犹如掷入碎石,打破月光,泛起周遭涟漪,荡漾在忍冬心中,激起一圈圈沉醉。

多久没和她一起吃晚饭了?好像自从搬进这座小院就再也没有过。

若不是借口同僚来家中做客,恐怕今晚这样平静的相对是不知何时能全的奢望。

谈笑间,郑大嫂忽地轻轻拍了拍忍冬,示意他跟自己去趟厨房。

忍冬跟着郑大嫂进了厨房,郑大嫂关切的问道:“忍冬,你同你阿姐最近怎么了?我看你俩如今连句话都难说上。忍冬啊,你和你阿姐是世上唯一的亲人了,而且一直感情都那么好,什么事都不该闹到如此地步。”

忍冬抿嘴不答,他不能开口,也无从提及。

郑大嫂见忍冬不语,心想大概是少年心性,和姐姐闹了别扭固执的不肯开口,真心实意劝道:“你阿姐啊,吃软不吃硬,如果你做错什么,服个软认个错,相比她定会原谅你。还有,你年纪小,多撒撒娇也没什么。”

吃软不吃硬,短短五个字让忍冬灵光一闪,心中陡然亮如白昼,从前种种走马灯似的一一浮现。

“我懂了!谢谢郑大嫂”,忍冬两眼放光,激动的回了席间。

郑大嫂疑惑的看着忍冬背影,心道:原来自己这么善于做思想工作。医者不但要医人,亦要医心,书上说的果然没错。

第 36 章

自从那日在家宴清了忍冬同僚,清荷明显感到忍冬改变了许多。

看向自己的眼神不再是咄咄逼人的灼热,而是盛满委屈的隐忍。

每每被着眼神看上一眼,总会不自知的泛起几分怜惜。清荷觉得自己连日的逃避实在不是个办法,还是要找个时间和忍冬好好聊聊。

不能开解至少和解,忍冬还小,等他长大定会明白现在的荒唐可笑。

忍冬不知清荷正在家中百转千回的想着自己,因为杨主簿领着长史正悠然的坐在令史们办公的斗室内。

杨主簿一脸憋屈,似在强忍怒火。

太尉府中的长史姓姜,三十岁上下,整日里公务繁忙,使得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苍老不少。按道理来说,他是绝不会注意到小小一个令史,只是前几日杨主簿呈上来草拟的内容,太尉着他先行过目,只见字字珠玑,纵横捭阖,实在不像唯唯诺诺如杨主簿写得出来的。

果不其然,姜长史就着内容又提了几个问题出来,杨主簿不是支支吾吾,就是答非所问。

姜太史一拍桌子,怒道:“杨主簿妙笔生花,却口舌呆笨,太尉府里这官怕是做不得了,圣上身边还缺个秉笔太监,不如我举荐了你去做?”

杨主簿一抖,身上一凉,忙跪在地上全招了。

原来,从前杨主簿只是找忍冬点拨,后来如何成文还是得靠自己。随着几个愉快合作的推进,杨主簿越来越相信忍冬,也自认为将其玩弄于鼓掌之中,不需防备,这才在忍冬提出此次为他代写时毫不犹豫,也没丝毫怀疑的就呈了上去。

不料,其实一直被利用的其实是自己,忍冬却凭着这薄薄几张纸,立马得到了太史的青睐。

“顾令史如此才学怎么才得了太尉府里如此不起眼的小官?”姜长史有心惜才,态度和善。

“回大人,效力大成不分官大官小”,忍冬回道。

“哼,分明是钱不够,只能捐个小官。”杨主簿忿忿不平在旁嘟囔一句。

“哦?如此说来,顾令史这个官也是花钱得来的?”姜长史问道。

忍冬笑了笑,淡定答道:“察举也罢,捐的也罢,下官以为出仕之路不应当向后看,而要向前看。”

“愿闻其详”。

“向后看即讲求此人出身,苛求此人出仕的方式,孰不闻,民间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之语,可见纵使走察举之途也未必会出好官。而向前看则是要看入仕后是否忠于大成,是否心系百姓,窃以为这方才是一国立国之根本。忍冬只想为国效力,还望大人不要计较来路。”

姜太史脸上已经有掩饰不住的笑意,嘴里也赞道:“后生可畏。”

“不知顾令史家住何处?又师承何人?此般才学应出名门,不知家中遭何变故,竟然要捐买一个如此小官?”

大成做官自然也是要记载家世,只是忍冬微不足道一小官,加之又是捐来的,太尉府内只是草草记载,并未多加留心。

忍冬正色道:“下官父母已去世,家中还有一位长姐。谈不上师承,多是父亲教诲所得。家父名叫,顾吟海。”

忍冬将顾吟海三字说的清楚又坚定,同时,他也敏锐的捕捉到了姜长史眸中一闪而过的震惊。

看来自己赌对了,太尉府上颇有些从前父亲的故交、门生,或仰慕父亲的儒生。

姜长史眯眼重新打量了一番这个后生,一开始想他惊艳绝伦,才貌双全,如今一看竟然是铮铮铁骨的清流之首的后人,心中除了赞赏还多了尊敬和亲近。

姜长史心念非转,面上不动声色的点了点头,淡淡道:“顾令史年轻有为,还望你日后也能踏实勤奋。太史公有云: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做《春秋》。还望令史自勉。”

起身走到门前,又无头无脑甩了一句:“泥沙不掩蚌珠,真金不惧烈火。聚火散星,只缺这么个逆风执炬之人。”

杨主簿不解机锋,但他充分体会到上司只随意的表扬了顾令史两句,既没有抬举他,也没有升迁之意,心中窃喜,故意落后两步,讽刺道:“啧啧,费尽心机也没升个一官半职,白费心思啊。”

忍冬笑而不语,作揖道了句:“主簿大人慢走”,态度与从前无二,仿佛一切都不曾发生过般镇定。

“真傻”,宋熙对着杨主簿的背影感慨道,“姜长史这是告诉顾兄,令尊故人只等你一声令下,就会云集响应。可叹着杨主簿只盯着眼前那点蝇头小利。”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