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精三岁半(532)

作者:老胡十八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种田文 重生 甜文 年代文 主角:崔绿真 我靠吃土发家致富 小地精只要吃土,就能听见小草草们说话,于是,七十年代一枚名叫“崔绿真”的三岁萌娃,通过吃土认识了稀有的极品翡翠兰、救命的老山参、漂洋过海的远古物种海椰子……并带领全家发家致富奔小康,顺便帮妈妈找到真爱,助力七个姐妹改变前世悲惨命运,宣扬劳动获得幸福与成就的故事。本文行文顺畅,故事情节循序渐进,通过幽默而充满童趣的语言,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石兰省阳城市,为我们缓缓展开一幅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城乡画卷。 点击展开

原来是来绿真家的,那就不着急,晚上正好要去看绿真的小侄儿。

牛牛这头在办满月酒,绿真已经在美国游历了大半月,把东西海岸主要大城市玩了个遍,也跟电脑公司谈妥了业务,亲眼见过秋萍四人的学习“场所”——全美最大的电脑配件生产工厂。

人家那一全套全自动的设备,真是看得她眼馋不已。

饶是如此,美国人依然不满足,闹着要时薪,要保险,要福利,要免税……这么高的收入要是放中国人身上,抢破头有的是人干,谁还会闹这闹那?哪怕只是三分之一的工资,也能让大学生争先恐后。

这说明什么?

说明咱们国家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不是马六甲海峡,是至少半个世纪!

尤其美国人几乎人手一台的电脑小汽车,各种大型超级市场,衣食住行一应俱全,不用跟售货员打交道,自己选了再付钱……绿真眼睛都绿了,这样方便快捷,甚至“自由”的生活,难怪那么多高知分子削尖了脑袋也要出来!

可以说,没出来之前,崔绿真对自己国家的发展还是挺满意和自豪的,毕竟参照物是她刚有记忆的1970年,可现在?她有种被打击到的挫败感。

不行不行,得加快脚步,让同胞们也过上这样的日子。

美国人没想到,隔着电话线跟他们合作的“企业家”居然是一名年仅二十出头的女大学生,更没想到她来趟美国啥也不要啥也不买,就买了二十台电脑。

据说,在她的国家,电脑还不能上网呢,她买去干啥?

绿真可没心情同他们解释,学校已经开学了,她带上电脑,告别秋萍四人,于一个清晨回到北京。二十台电脑她是这么分配的:她菲菲胡峻每人一台,即将在下个月回国的四名技术人员人手一台,外公一台,爸爸妈妈各一台,皮革厂和几大批发市场各一台,最后一台捐献给华科院电子计算机研究中心。

听说有一小撮科学家已经在研究制造电脑的事儿啦!

也就是在此时,东阳村的电视机厂正式建成,她又贷了一百万款项,购进一批日本最先进的生产设备,也没挑黄道吉日,第二天就开工上马。

她这一百万还挺曲折的,因为金额太大,前期贷阳城市农商行的还没还清,现在一开口又是一百万,哪怕是顾学章破例出马也没用。

李超英为难的说:“书记咱们第一季度的贷款额度用光了。”您说让咱们上各乡镇企业门口做宣传的,现在客户倒是多了,可也没钱了呀。

顾学章沉吟片刻,“你说,要怎么才能有额度?”

李超英不假思索的说:“财政要有钱。”他现在已经被提拔为农商行副行长,还兼任信贷部主任,靠的完全是实力。

经过他几个月大刀阔斧的改革,农商行现在的风气好了许多,无论是贷款还是储蓄的客户都增多了,他倒是希望能再多点钱贷出去,货币只有流通,才能带来经济总量的增长。

顾学章敲着桌子,又问:“一个政府要怎样才能有钱?”

其实,他是知道答案的,只是需要一个专业人士用专业角度给他解释罢了。

李超英现在把他当有知遇之恩的“伯乐”,果然,他继续道:“中央拨款,转移支付,税收和其他营利性收入。”

他知道顾书记想听的是“营利性收入”,举例道:“像阳城煤矿,因为您……您……要求逐年降低开采产量,这一块的收入就明显减少了。”而且,他没说的是,因为他这一决策,使得数以万计的煤矿工人失业,背地里对他非议不小。

但好在失业的煤矿工人,百分之八十都被安排到其他乡镇企业就业,工资收入虽然减少,可工作环境改善了很多,口碑又扭转不少。

“咱们市的乡镇企业无论是数量还是经济总量,都已经超过书城,所以税收收入比较高,要想增加营利性收入只能靠卖地卖矿。”

这些道理顾学章懂,财政这一块的人已经被他约谈过好几次了,几乎每个星期,他都在接见各行各业的人员,召开百人、千人讨论大会,大家围坐一起,讨论阳城市的现在与未来。

卖地和卖矿,已经有人向他提出了。可他总觉着效果不大理想,因为阳城市目前来说虽然坐上了石兰省经济的头把交椅,可基础薄弱,全靠这几年乡镇企业的发展,随时有可能被反超,企业对土地的需求不是那么大了,卖不了多少。

至于别人说的像香港一样开发房地产,那更是可笑至极!

盖那么多房子卖给谁?老百姓手里没钱谁买?与其盖房子,不如想想怎么把大家的物质生活水平提上来,吃好穿好。

只剩一个卖矿了。

这倒是挺符合阳城市地理优越性的,可他也不情愿,总想着不要污染,不要断子绝孙式发展,可转变产业结构何其困难?

“等等,书记您还记得吗,几年前咱们大河口不是勘探出石油了吗?还跟上海石油公司签定了开采协议?”李超英忽然提醒道。

顾学章一愣,“大河口?”忽然他眼睛一亮,“准确来说不是大河口,是咱们牛屎沟啊。”

大概八九年前吧,包产到户没多长时间,绿真在牛屎沟坝塘里发现“黑油”,苏家沟的小混混想偷油,还是他跟着去守护的,那时候他刚调到物资局。这么多年,上海那边也没来消息,他居然把这事忘了!

当初上海公司虽然签订了合同,可只是付了很少的定金,因为牛屎沟交通不便,又在大山里,开采和运输难度不小,再加上这么多年早换了三届不同的领导,现在在任这位一点也不感冒,估摸着其实也是想反悔的。

顾学章立马让人联系了那边,果然,对方支支吾吾,半天来了个“想解约”。当时的市委班子怕对方反悔,订的违约金其实还挺高的,所以他们一直拖着。

这可真是瞌睡碰到枕头啊,顾学章大手一挥,赶紧的,解约就解约,也不按合同上收那么高的违约金,只要定金不退就行,但他跟着闺女学到了一招“独立自主”“打蛇上棍”——让上海公司派几名技术员给阳城市,他们自己开采。

这样的“附加条件”都不算条件,那边爽快同意,并在郝顺东的说和搭桥下,同意赠送一套二手开采设备给他们,让技术人员第三天就带过来了。他免除巨额违约金,他们也投桃报李。

顾学章想起那年南下的火车上,他遇见的“化学老师”黄宝能,当时他就在心里琢磨要是能有一种污染更小,效能更高的能源代替煤炭,该多好啊。

只是这么多年东忙西忙,有想法也没时间和机会去实现。

得,这下,顾学章要组建阳城市石油开采公司啦!

全市知道消息的大小干部全炸锅了,用脚趾头也能想到啊,阳城市从来没干过的活儿,他上下嘴皮子一碰,说干就干,这不是不知天高地厚吗?刚做出点成绩就翘尾巴,急功冒进了。

更何况,从市委办公室传来的消息,说他不想开采石油,而是要开采啥天然气,这是什么东西?天然气能比得上煤气?能卖钱?

不能,那就是瞎扯淡,急功冒进。

于是,雪花样的举报信又飞到省委和中央了,只不过,早在举报信到达之前,他们已经收到了顾学章的项目申请报告,其中提到一个关键词——“优化产业结构”,既新颖,又让人心动。

这个时代,总有人走在前面,哪怕撞得头破血流,崔绿真是,顾学章是,黄外公是,千千万万个阳城市的工人农民都是!

第214章

先行者的顾学章, 既有同龄人没有的冲劲,又有年轻人缺乏的沉稳与“老谋深算”,没几天, 省里批示下来了:同意他组建阳城市油气公司, 没人可以从省石油公司调……当然,他是不会要省里的人的。

为啥?

当年那不送礼就办不成事的总经理还在呢, 这么多年依然屹立不倒就说明这个系统的腐败堕落达到什么程度了, 这样的蛀虫要是在阳城,十个八个都早让他卸了。

新公司的负责人是他指派的物资局二把手, 就是当年给他当秘书的小伙子, 现在也才三十五六,精力充沛, 敢闯敢干。又从市里各部门抽调几名他早就看好的作风优良、负责担当的人协助, 统筹组建事宜。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