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精三岁半(440)

作者:老胡十八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种田文 重生 甜文 年代文 主角:崔绿真 我靠吃土发家致富 小地精只要吃土,就能听见小草草们说话,于是,七十年代一枚名叫“崔绿真”的三岁萌娃,通过吃土认识了稀有的极品翡翠兰、救命的老山参、漂洋过海的远古物种海椰子……并带领全家发家致富奔小康,顺便帮妈妈找到真爱,助力七个姐妹改变前世悲惨命运,宣扬劳动获得幸福与成就的故事。本文行文顺畅,故事情节循序渐进,通过幽默而充满童趣的语言,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石兰省阳城市,为我们缓缓展开一幅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城乡画卷。 点击展开

这可就是刘惠的功劳了,她不知道从哪儿学人家,花五块钱买来一块彩纸,贴在电视机屏幕上,就能看“彩电”了!可这种彩纸还不如给照片上色的技术呢,好好的人被弄得歪歪扭扭,不该着色的地方五颜六色,该着色的地方却一片黑白。

反正幺妹是欣赏不来。

当然,这也不妨碍刘惠炫耀她是勤俭持家过日子小能手,别人上千的彩色电视机她五块钱就搞定了,你就说她得意不得意吧!

所有人的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电视机,但凡出来个女性角色,无论小姐还是丫鬟,他们都要好好打量,仔细分辨,这是不是春月。然而,今晚是注定要失望的,第一、二集只出现男主小时候,连女主都没出现,更别说女二身边的丫鬟了!

第二天,守电视机跟前的不止崔顾两家人,还多了二三十个苏家沟的孩子,都是高玉强叫来围观他姐荧幕处女秀的,好家伙,那屋子都挤得没处下脚了,甚至独行侠胡峥也来了。他也不说话,也不拿东西吃,就睁着两只大眼睛,跟在高玉强身后,屁颠屁颠的。

当然,因为家里太吵,又不想错过春月姐姐的出场,幺妹的回忆临时推迟到明天下午七点。跟挣钱比起来,明显是春月姐姐更重要呀!

然而,她还是失望了,今晚的剧情也是没有姐姐的一天,大家这才意识到春月说的“有点剧情但不多”是啥概念,这压根就是随便露个脸啊!

顾学章在两天夜以继日的补课后,终于搞明白报纸上说的“珠三角”是啥意思了,但他更好奇的是,衢州跟珠三角有什么关系?他已经仔细的查过地图,衢州位于浙江省,地理位置跟珠三角基本不沾边的啊。

“爸爸,因为城市群属于珠江流域,所以叫珠三角,那是不是咱们也可以有长江三角,黄河三角,金沙江三角呀?”

黄柔没忍住,乐了,“你可别为难你爸了,他连金沙江在哪儿都不知道。”

顾学章不好意思的挠头,可不嘛,他本来也不是博学多才的,这几年看报好容易积累下来的文化知识,就没一天不被老婆和闺女吊打的。

黄外公看着地图,琢磨半晌,“幺妹的意思是,咱们赌一把,看衢州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珠三角’城市群一员?况且它离台湾直线距离也不算远,水路的话……”

幺妹狠狠点头,她就是这么想的。她就知道外公肯定能理解她的意思,还能帮她说服爸爸。

可老爷子看了会儿地图,拿过去横竖比划半晌,又用铅笔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忽然道:“那咱们不如选温州。”

幺妹一愣,“温州……吗?”

她对这个城市没啥特别的印象,只隐约记得这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城市,没机场,没铁路,现在通没通铁路还不知道,反正至少三年前她了解的时候是没有的。这样的城市开批发市场,她不敢想。

“等着。”黄外公起身,回房从自己旅行箱里掏出一本笔记本,那都是他跟老友们联络感情时随手记录的,有的是偶然间很有灵感的一句话,一个词,有的甚至只是一个灵感触发的符号。

黄柔一看,乐了,终于知道闺女不像她像谁了,像她外公呢!

她小时候见过的爸爸的笔记本就是这样,有时甚至只是一张报纸,密密麻麻弯弯曲曲圈圈点点,跟密码似的。幺妹从小就爱在本子上“乱写乱画”,可不就遗传了嘛!

黄外公指着一个圆圈,圆圈上打着两个小小的“×”,问幺妹:“知道我要说什么吗?”

幺妹凑近,十分认真的看了许久,忽然灵机一动:“是钮扣吗外公?”

老爷子哈哈大笑,摸摸她脑袋,闺女跟外孙女比起来就是榆木脑袋。“对,前几天我听老同事说,温州现在个体搞得风生水起,听说去年注册执照的个体户达到两万多户。”

幺妹大惊,两万多户?!这是啥概念,整个阳城市也才百来家个体户,两万多那还不得是二百多个阳城市的规模?!可饶是如此,阳城市已经算石兰省发展仅次于省城的“大”城市了。当然,那只是去年年底的统计数据,中国人谨慎惯了,对于新鲜事物多采取观望态度,看着第一批申请执照的人抬头挺胸安然无恙了几个月,今年申请的人成指数增长,说不定阳城市也破五千了呢?

然而,阳城市破五千,温州或许就破五万了!

幺妹十分好奇,“他们都做什么呢外公?”

“温州多以家庭手工业小商品为主,精细化、专业化很强,就像这纽扣,温州人就能做出多种花样,还能做出一条纽扣街。”

幺妹恍然大悟,把某一种商品单独集中到某条街道或者区域,这跟他们的批发市场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他们是主动建立场地,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吸引商户入驻,而温州的纽扣一条街则多是自发的,农村家庭妇女为主的。

可以想见,如果把蛇口批发市场复制过去,绝对是一个明智选择。因为那里有更集中的劳动力,更集中更专业化精细化的现成市场,梧桐树已经有人栽好一半了,他们家只要去跟别人合力完成另一半就行!

当然,黄外公还说了,现在上海杭州苏州一带发展也挺快的,温州完全可以汲取这三个城市的养分,化为己用。

幺妹看着地图,又想到一个有利条件,温州的地理位置优势,决定了它的交通运输业在未来的几年内将有一个重大的突破性发展。而批发市场一旦有了交通便利,五湖四海的商客谁不去?

现在,蛇口最大的优势是政策,最大的短板却是交通,不可否认对外它是十分方便的“门户”,可对内却远不如武汉、郑州能枢纽城市。幺妹的服装市场针对的恰恰是国内市场,所以……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温州。

顾学章自然赞成,只是,他还有另外的操心事——“爸你们谁去温州的话,能不能帮我留意一下,能不能创造几个就业岗位,回城知青的问题实在不小。”

没工作没饭吃甚至没房住,哪一样单独列出来都能对一个家庭造成毁灭性打击的事,偏偏他们全遇上了。所以,对于那些写“伤痕文学”的知识分子,顾学章也格外理解和宽容,只要注意好尺度,别闹出大的乱子,他们受了委屈,抱怨两句是应当的。

现在的问题不是不让他们说话,堵住别人抱怨的嘴没用,只有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他们才能主动、心甘情愿的闭嘴。

黄外公想想也是这个道理,“行,初八我就动脚,去看看。”

幺妹自然是要跟着去的,她小地精还没去过温州呢,顺便完事儿还能去上海杭州苏州玩一趟,反正她有钱,又有时间。

春芽听说她能去,也跟父母闹了两天,她也想去,反正她有零花钱。这辈子都只可能有一个闺女了,林巧珍对她更是有求必应,去去去,想去就去,顺便直接给她一千块“路费”,要不是老太太阻拦,她还想给更多呢,最好是办个存折给她带去。

幺妹出门,崔家人现在就没有不放心的,正月初七晚上九点,给他们送上了省城的火车,又一路从书城到杭州,再从杭州转了两趟班车才到温州。

温州的热闹与专业,超出崔绿真的想象。不止纽扣一条街,还有裁缝一条街,还有文具一条街,玩具一条街……起初看上去貌似都是不怎么起眼的小东西,可仔细一看,打听过好几家个体户,人家都是自豪得很嘞!

为啥?

小商品能卖到北京上海,也能卖到海南内蒙,甚至石兰省这样的山区省份,也不乏他们的东西。小到一双筷子一只碗碟,大到汽车坐垫轮胎,都有可能是温州来的!

幺妹再一次惊呆了。

她现在愈发汗颜自己的无知,就在同一片天空下,她居然没发现这个小城市的变化。

找地,买地都很顺利,盖厂房的事幺妹觉着还是要请专业设计师才行,她就不瞎掺和了。忙完大事,春芽提议出去四处逛逛,她兜里的人民币已经急不可耐想要见见外面的太阳了。

这几天温州城的大小街道他们已经逛得差不多了,干脆直接杀上海去。这可是春苗姐姐曾经最向往的大都市,也是胡雪峰的家长。

话说,大多数知青在下乡的地方都过得不如意,哪怕有儿有女也想回大城市去,可胡雪峰却是个例外,他是知青里的异类,不止混得风生水起,还从没听说他想回上海的话。倒是上海这边的亲属,给他写过好些信,催他回来。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