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精三岁半(439)

作者:老胡十八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种田文 重生 甜文 年代文 主角:崔绿真 我靠吃土发家致富 小地精只要吃土,就能听见小草草们说话,于是,七十年代一枚名叫“崔绿真”的三岁萌娃,通过吃土认识了稀有的极品翡翠兰、救命的老山参、漂洋过海的远古物种海椰子……并带领全家发家致富奔小康,顺便帮妈妈找到真爱,助力七个姐妹改变前世悲惨命运,宣扬劳动获得幸福与成就的故事。本文行文顺畅,故事情节循序渐进,通过幽默而充满童趣的语言,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石兰省阳城市,为我们缓缓展开一幅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城乡画卷。 点击展开

这样的感激很快化为行动力,原本对突然多出来的“入场费”还不服气,还颇有微词的商户们,接到通知后大都第一时间去管理办公室签合同了。毕竟,这么好的市场,这么把人命放在第一位的市场,过了这村可就没这店了。

十一月一号一统计,按时签合同的商户一共有一百一十二家,剩下二十八户,要么说没钱,想赊半个月的账,要么觉着入场费太贵,不乐意交,也都按时搬出了市场。

黄外公仔细考察过申请赊账的几家,发现他们确实是为人不错,信誉极好,产品质量没问题的商户,只不过因为货款积压,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他也就非常爽快的答应了。

人都有个困难时候不是?

至于不服入场费,搬离市场的商户们,他们去了哪里,干了什么,已经不是黄外公该操心的事了。因为空出来这十几个档口,半小时不到的工夫就让人租出去啦!还差点抢得打起来!

要么是半年前就在拿号等位的“候补队员”,要么是现有商户的亲朋好友,自己尝到了甜头,自然也想给大家伙分一杯羹。

反正,即使涨价,那也有贵的道理,崔绿真家的批发市场是不愁租不出去的。到1982年元旦节前后,市场正式步上正轨,打开局面,那密密麻麻的石棉瓦房子在蛇口成为一个标志性建筑物,外地客商初次到广州,出站一问,附近的人都会给他指路了。

在这样越来越响亮的知名度之下,崔绿真的小心脏又开始砰砰乱跳啦。这一年的春节,她收到了来自北京药厂将近六万块的分成,又拿到皮革厂二十来万的分红,加上父母的,一共能凑出五十万块整数。

五十万是啥概念她已经没时间想了,她必须,极力,马上“开疆辟土”!

而所谓开疆辟土第一步就是开“分店”!

既然一年来的事实证明,批发市场这样的模式是成功的,有效的,那为何不复制蛇口的成功呢?可以说,这已经是非常成熟和稳定的体系了,凡是参与过的,对这样的运营模式都是非常清楚的。

她选定的另外两个地点,一个是东北,一个是浙江。

东北重工业发达,人又有钱,无论是服装批发还是建材批发,都是不错的选择。而浙江,因为靠近台湾,自从去年领导人提出“一国两制”伟大设想后,幺妹就有预感,会不会台湾也快了……于是,她决定,赌一把。

第183章

复制蛇口的成功案例, 一家子都同意。

尤其顾学章和黄外公,一想到那么好的位置,那么大一块地都是自家的, 批发市场开一二十年, 转手还能再把地卖出去……钱不钱的其实次要, 最主要是成就感。

想到自家产业不止有的大河口和蛇口, 还要置办到全国各地去,那心口可是热乎乎的!

然而,一家人却为到底该去哪儿复制蛇口成功而无法达成统一。幺妹在地图上画了两个圈,哈尔滨和衢州,而顾学章却对衢州不大看好。

他看着地图,摇摇头, 用手在东南沿海区域比划半天,“蛇口近香港,可衢州离台湾不够近。咱们即使要赌一把, 也可以选一个最近的……”

幺妹闭着眼睛也知道, 爸爸要把手放在福州了。中国地图她很小的时候就能背下来了,对这些地理坐标什么的, 那可熟了。

“爸爸,福州好是好, 可咱们选衢州,不光是它离台湾近, 还有个原因,你看今早的报纸没?”

顾学章一愣,“看了,怎么说?”

别说,看着闺女那别有深意的炯炯有神的目光, 他还有点紧张。随着闺女长大,她的主意也越来越大,他忙于工作的时间越来越多,她主导家事的时间也越来越多。

说实在的,除了职场专业性特强的工作,其他方面他都自愧弗如。

谁知幺妹又“嘿嘿”一乐,“爸,我听民间有人把咱们以深圳香港为中心的附近珠海、东莞、中山几个城市叫做珠三角嘞!”

顾学章没想到是这,估计又是哪位民间政键大师发明的词儿,他还真没印象,“东莞和珠海我倒是还没去过,不知发展成啥样了。”

幺妹看看外公,老爷子呵呵一乐,“我这么跟你说吧,深圳特区是改革开放桥头堡的话,这几个城市就是桥头堡后最近的滩涂,三年来中外合资企业已经遍地开花,走到哪儿都有厂子,有工人。”

顾学章一愣,他没去过,可报纸上倒是看过,可他的目光始终集中在深圳和蛇口,还真没怎么关注过这几个周边城市。尤其最近回城知青上访的事,闹得他脑仁疼。

那些从全国各地回到阳城市的知识青年们,连续考了三年没考上大学,年纪一个比一个大,甚至六七成拖家带口的,总在父母兄弟家蹭吃蹭喝不是办法,最近不知被谁撺掇的,跑到他们单位门口拉横幅,贴大字报。

“要工作要吃饭!”

这是他们的诉求,可市委也没办法立马解决啊。每个单位的就业岗位是有数的,在没计划的前提下,不能盲目增加工人数量,他们甚至比农民还不如……农民至少还有包产到户的土地,只要不懒,饿不死。

回城知青们,真有可能饿死,还是一死死全家那种。

顾学章太阳穴疼得“滋滋”的,每天忙着想办法,促就业,搞粮食保障,还真没时间关注不太重要的新闻。

“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珠三角城市群已经吸引了大批外资……他们带来先进的外来资金、设备和技术,现在整个珠三角城市群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已经大幅度提高。”幺妹仿佛背书似的,熟练的把报纸上的内容复述出来,又道:“现在,美国人家里用的水壶和洗脸盆,很有可能就是咱们珠三角工业区生产的,你信不信?”

顾学章被她问得哑口无言,他静静地沉默会儿,“那个‘珠三角’是谁提的?”

幺妹摇头,“我也不知道,就今天看报纸才第一次看见,我觉着还挺恰当的,就用了。”

顾学章这才松口气,他真害怕是早就出现的词而自己没有及时充电而闹的笑话,如果是新词,那他就还有机会奋勇直追!他现在再去看报纸也来得及!

幺妹知道,爸爸需要时间来消化,其实她也还没仔细研究过这个词,于是道:“好的爸爸,那咱们都找找资料,学习一下,明天晚上准时八点半,来我房间讨论可以吗?”

几个大人被她安排得明明白白,妥妥贴贴。

“姐,快,出来了!”高玉强跑到门口,大声吆喝起来。

幺妹一愣,“什么出来了?”

高玉强跺脚,他姐咋这么笨呀,“当然是春月姐啊,她出现在电视上啦!”

幺妹立马头也不回的跑了,她春月姐姐三年前就参与拍摄的《江湖儿女录》终于播出了,这是她上个月打电话回来说的,大概就在这几天,一家子等啊等,盼啊盼,终于上一部电视剧剧终了,本以为昨晚会播出,可昨晚播的却是新闻宣传片。

“你看见了吗?”她一面跑一面问。

“没,还没来得及看呢,我第一个告诉你。”

果然,听说春月上电视了,所有人把电视机围个水泄不通,大家一个个老花眼远视眼的居然搬着小板凳凑电视机前,仿佛凑得越近,就看离春月越近,甚至崔老太还伸手摸了一把电视机,仿佛在摸她的孙女。

王二妹眼泪都下来了,“我知道娘惦记春月,快了,她不是说元宵节能回来嘛,快了。”

做家长的就是这么矛盾,孩子不出息吧,发愁,孩子太出息,春月比春晖还不着家,有时候一年,有时候一年半才能回一次家,王二妹又更发愁了。

尤其现在,丈夫和双胞胎闺女都不在身边,她这颗中年妇女的心更是无处安放,不知道要正好更年期也提前来了还是怎么着,她最近是看啥啥不爽,上千平的大房子不回去住,依然住在幺妹家。

而刘惠也跟她一样,自家装修豪华的大房子不住,仿佛在幺妹家才有“家”的感觉。这下可好,妯娌俩时不时又要拌两句嘴,搞得家里热闹得很。

崔老太知道她的难处,也尽量不说她,只是拍拍她肩膀,“好好好,快回来就好。”

“嘘……别说话,开始啦!”

在一阵江湖儿女荡气回肠的歌声里,“第一集 ”三个大字出现在屏幕上,把一块花里胡哨的电视机屏幕衬得奇奇怪怪。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