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精三岁半(420)

作者:老胡十八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种田文 重生 甜文 年代文 主角:崔绿真 我靠吃土发家致富 小地精只要吃土,就能听见小草草们说话,于是,七十年代一枚名叫“崔绿真”的三岁萌娃,通过吃土认识了稀有的极品翡翠兰、救命的老山参、漂洋过海的远古物种海椰子……并带领全家发家致富奔小康,顺便帮妈妈找到真爱,助力七个姐妹改变前世悲惨命运,宣扬劳动获得幸福与成就的故事。本文行文顺畅,故事情节循序渐进,通过幽默而充满童趣的语言,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石兰省阳城市,为我们缓缓展开一幅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城乡画卷。 点击展开

半小时后,车没追上,还被不知谁家野狗追了一路的张爱国气喘吁吁回来,看见蠢才居然躺在自己办公桌上呼呼大睡,顿时气得头发都竖起来,跳上去就是几个耳刮子。

可怜的杨发财,莫名其妙被打一顿不说,酒醒后他还断片儿了,除了被打,其他事啥也没印象了……得,两个人的仇又结下了。

在张爱国的捶胸顿足中,第二天早上,《石兰早报》如期而至,头版头条就是一张工人提着大河皮包的照片,那一口白牙亮得他头疼,那一个巨大的高级皮包更是,他不止头疼,心肝脾肺肾浑身都疼!

报纸用二三百字描述了昨天的慰问活动和成果,剩下大半个版面都是在介绍大河皮革厂!厂子地址、法人代表、发展历程、主要产品,尤其是新出的大红色皮包,那真是被夸得天上有地下无的!在他们笔下,这个农民集资开办的家庭皮革厂,俨然已经成了阳城市最有代表性的私营企业,那股子积极向上,劳动致富的劲儿,被他们文字加工后,简直了!

他已经能预料到,不出半天,大河皮革厂的名字全省识字的人都会知道!

名声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订单,意味着利润!

他忙活半天,不仅没剥下他们的皮,还傻乎乎帮着他们做了一波宣传,宣传得他看见都想买!

张爱国气得眼前一黑,差点晕了。

***

另一边,幺妹正在吃着早饭。昨天包的饺子太多了,没下完,今儿一大早奶奶用香油把饺子煎得底面金黄,又香又脆,再配上一杯热气腾腾的人参麦乳精,那叫一个舒服。

她一口气吃了二十多个,还想再吃,可看见自己这胖乎乎的手腕,又悻悻的缩回来。

“咋了?哪儿不舒服吗?”崔老太见她吃得没平时多,急忙关心道,顺手摸了摸她光洁的额头,“没发烧啊。”

幺妹嘟着嘴,她必须控制食量,不能再吃这么多啦。

老太太却不知道,还挑了两个最最金黄的放她碗里,“快吃呀,这是白菜猪肉,你最喜欢的呀。”

胖乎乎又金黄黄的饺子,蘸着醋和葱花,那叫一个酸爽,幺妹艰难的咽了口口水,摇摇头。

“咋啦?谁惹我孙女不高兴啦?”老太太怜爱的摸了摸小脑袋。

幺妹再次摇头,嘟着嘴,闷闷不乐的说:“奶奶,我想减肥,我……”

“啥?减啥肥?我孙女又不胖,你说你这么瘦的人还减肥,那不就是营养不良了吗?”崔老太咋咋呼呼,笃定就是有人跟孙女说了什么,“你别听那些女流氓瞎说,你不胖,奶奶有你这年纪的时候,那叫一个胖的,腰杆子有洗脸盆那么粗嘞!”

她在孙女腰上比划一下,“哎哟,你这也太瘦了。”

其实,幺妹单看腰的话确实是瘦子,可她四肢匀称,手脚还能看出一点小小的肌肉,跟普遍营养不良的同龄人站一起,确实是要有肉得多,压根就不是“瘦”。

没一会儿,其他人下楼来,听说她要减肥,也是一样的意见——那么瘦为啥还要减?一定是别人带坏了咱们家好孩子!

幺妹:“……”

可她脑海里总是闪过代丽芳那一截细白的手腕,那样精致的手腕,戴上妈妈当年给她做的珍珠手串,该多么漂亮呀!

大家纷纷问她是不是谁说不中听的话了,正巧,黄卫红拿着一卷报纸跑进来,“绿真咱们厂上报纸啦你快看!”

幺妹奇怪,不是说今晚才播出吗?咋就先上报纸了?打开才发现,这是白天给他们拍过照片的省报,关键是上面用的照片素材不是白天采集的,什么吃饺子也不是白天发生的。

“这些记者可真够敬业哈,大半夜还跑煤矿采访工人。”

幺妹一目十行看完内容,嘴角慢慢翘起来,“得,有人给咱们锦上添花。”

除了黄外公,其他人都不懂她的意思。当然,也不需要懂,他们只需要知道,厂子从今儿开始逆风翻盘就行了。

到了晚上,幺妹让小彩鱼在电视机前守着,宣传片的音乐刚响起,全家人立马放下手里的活儿冲到电视机前。春月说得没错,今晚的宣传片在新闻联播之后直接衔接的,没有任何广告,大伯拘谨而真诚的发言,工人们热情而真诚的笑容,这都是实打实的画面,甚至连大伯娘偷偷提裤腰带的画面都录进去了。

大家指着她哈哈大笑,刘惠急得脸红脖子粗,“我哪知道有记者录像啊,我要知道我就不穿这个裤子了,那腰松得……哎哟,崔建国你打我干啥?”

又是一阵哄堂大笑。

就是王二妹也懊恼,早知道要上电视,她应该穿那件新买的红棉袄,而不是听幺妹的,“朴素而干净”,这灰扑扑的哪里好看了?

崔建国窘迫的看着电视上说话的自己,“早知道我就多背几遍,吃也要把稿子吃下去,这磕磕巴巴可真够丢人的。”

“没事的大伯,咱们本就是农民,又不是演讲家,就这样才真实呢,一板一眼的念稿子谁不会呀,观众早看腻了。”

“就是,爸你这身衣服还挺合身,以后就这么穿,精神。”友娣挽着爸爸的胳膊说。

春苗接口:“过完年咱们去深圳吧,买几身好衣裳,也欣赏欣赏有钱人的生活。”

这主意一拍即合,因为知道年后黄外公就要去深圳帮幺妹筹备批发市场的事了,到时肯定要全家去一趟的,就当旅游呗。

今年的年夜饭,是两家人有史以来最开心最扬眉吐气的一次,因为多日以来压在他们头顶的大帽子被摘了,他们的品行和名声,得到电视台的认可,宣传片播完,谁会不知道大河皮革厂呢?

用幺妹的话说,这叫驰名商标!

当然,更不消说厂里又分了一次红利,虽然这三个月没大单,可进账还是有两万块,幺妹分到六千块嘞!

吃完饭,就是孩子们最期待的压岁钱啦!五位老人掏出一沓厚厚的红纸包,每人一个,每人一个,连最大的崔建国刘惠,最小的汤圆橄榄都有,当然……还是幺妹的最多啦!

光压岁钱,幺妹就收到一千多块,她的小皮包被塞得鼓鼓囊囊的,豪气!

老人和孩子熬不住,十一点多回房休息,只留下兄弟几个守岁,幺妹打着哈欠回房,盘腿坐在垫子上,把她的小金库清理一遍,加上北京药厂的分红,她手里又有一万五千块的存款啦啦啦!

想到什么,她趿着拖鞋,跑到楼上外公房门口,正打算敲门,忽然听见妈妈说话声。

“爸,这是咱们孝敬你的,你留着想吃啥用啥买点儿。”

“不行,我不能要你们钱。”

“你就收下吧,爸,以前是我不懂事,不懂您的苦心,您在中间也不好做人,她们我可不给,只给你。”

父女俩笑笑,一笑泯恩仇。

这么多年的心结,终于解开了。其实不是谁不好,父亲是好父亲,女儿也是好闺女,只是不会沟通,不会表达彼此的爱罢了。

可虽然如此,黄外公还是不肯要她的钱,“你们心意我心领了,留着给汤圆橄榄买点吃的,我花不了什么钱。”主要是他现在对钱不感兴趣了。

十多年的牢狱生活,让他对“金钱”这罪魁祸首敬而远之。老爷子现在的物质欲望极低,能吃饱吃得卫生就行,衣裳能穿就行,除了读书看报下象棋,也没别的爱好。

不对,幺妹歪着脑袋,悄咪咪笑起来,外公还有个爱好——开车!

老司机黄奇同志自从摸过方向盘后,对开车这事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平时顾学章不开车去上班的时候,他就早早的开着车子载着一车孩子出游,中午去到哪儿就在哪儿吃,下午三四点再回家。

别说阳城市大大小小的县区公社生产队,就是邻市也让他们跑遍了。

外公喜欢这样自由自在的状态,尤其是手握方向盘脚踩油门刹车的时候,他似乎又找回了把控人生的时候,这种掌控感,是他失而复得的幸福。

幺妹眯了眯眼,等着吧,等她小地精再有点钱,一定给外公送辆车。

此时,一直没说话的顾学章也开口了:“爸你快收下吧,这么多年咱们没能在您跟前尽孝,两万块也不足以弥补我跟阿柔的遗憾……”

幺妹悄悄吐吐舌头,两万块呀!

爸爸妈妈对外公可真好,他们平时都舍不得买新衣服穿的,妈妈工作忙,两三个月才去一次商店,每次去都是大包小包给她和汤圆橄榄买。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