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精三岁半(390)

作者:老胡十八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种田文 重生 甜文 年代文 主角:崔绿真 我靠吃土发家致富 小地精只要吃土,就能听见小草草们说话,于是,七十年代一枚名叫“崔绿真”的三岁萌娃,通过吃土认识了稀有的极品翡翠兰、救命的老山参、漂洋过海的远古物种海椰子……并带领全家发家致富奔小康,顺便帮妈妈找到真爱,助力七个姐妹改变前世悲惨命运,宣扬劳动获得幸福与成就的故事。本文行文顺畅,故事情节循序渐进,通过幽默而充满童趣的语言,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石兰省阳城市,为我们缓缓展开一幅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城乡画卷。 点击展开

而幺妹,还有另一个主意,“黄爷爷,咱们能不能在自己家的包包上做个标记?”

“什么标记?”两个老人异口同声的问。

黄永贵和黄外公还挺投缘,两个人整根小纸烟,坐在大门口的桃树下抽着,里头有大批量皮革材料和成品,严禁烟火。

“田叔叔的药厂,每生产一种药,都会在包装盒上贴‘北京中药厂’的名字,买药的人就知道买了什么厂出品的药呀。”

“你的意思是,咱们也在包上贴一个‘大河皮革厂’?”

幺妹点头,又摇头,“不贴标签,咱们直接把标签做在包上,让它怎么也掉不下去。”

两个老人都懵了,不是贴,那是怎么做呢?

幺妹指指“哐当哐当”响个不停的压延机。

两个老人还是不明白,这可把小地精急坏了,外公和黄爷爷咋这么笨呀,“咱们压一个上去,就像印泥盖章一样。”

黄永贵这才恍然大悟,摸着下巴想了会儿,“是啊,有现成的机器可以压印,可五个字是不是太多了?破坏皮包的整体美观性?”

“那咱们就压一个标志呗。”她藏在背后的手终于露出来,捏着一张白纸。

原来是一只胖乎乎的憨态可掬的大象,长长的鼻子卷出一个“6”来。可要说大象吧,它又是简笔画,没有那么复杂的细节,仔细一看几乎像是一笔连出来的!

黄外公看了看,“这是连笔画吧?谁画的?”

幺妹冲不远处招手,“菲菲你快来嘛,我外公说你画得超棒哟!”

胡菲躲在树后,不敢过来。是的,她怕。

听爸爸说,这位黄外公是大官儿,可惜却是大贪官,差点被枪毙的那种,虽然好朋友几次邀约她上门玩儿,可她因为害怕都不敢来。

在这年代的孩子心里,劳改犯啊,差点儿就被枪毙的劳改犯呀,那得是多么穷凶极恶面目可憎,身上都流坏水儿了吧?这是刘珍的原话,吓唬胡峥,不许他上顾家玩儿。

谁知,胡峥没被吓到,高玉强和王玉明一来,他就屁颠屁颠跑来当跟屁虫,却把姐姐胡菲给吓住了。

幺妹跑过来,抱着她的手臂,将她拖过去,小声道:“这是我外公,你不用怕。”

她知道,外公是大贪官的事儿不知道被谁传了出去,现在不止苏家沟的人怕他,就是家里几个伯娘也不敢开玩笑了,总觉着一言不合外公就会打人似的。

可外公是非常冷静儒雅的老年人,才不会打人呢!虽然,她也觉着贪官不是好东西,但外公已经把所有赃款一分不剩退还国家,听说当年组织审查他的时候,他一点儿也没对抗,平时也没腐蚀周围的下手同事,而且也做了十多年牢,他现在已经改过自新了……是不是该给他一个机会呢?

小地精是超级正直的地精,她眼里揉不得沙子,但她愿意给外公这个机会,第一步,肯定是让好朋友也接受他。

别看黄外公现在风烛残年,年轻时候可是画得一手好水墨,对绘画书法都有一定研究。他仿佛没看见菲菲的害怕,轻声问了几句她怎么画出来的,能不能给画小一些,最好是一分钱硬币那么大。

毕竟是好朋友天天挂在嘴边的“外公”,菲菲尽量克服内心的害怕,拿笔给他们画了一次看,大家又找来实物皮包,把硬币大的小象贴上去,觉着大小正合适。

而且,为了醒目,就贴在包包正前方,谁都能看见,他们大河皮革厂的名声就能传出去啦!

现在,但凡是幺妹提出的意见,股东大会就没有通不过的,说干就干,当天下午,黄永贵联系模具厂,订做一个印有简笔大象的压印模具,打版完成后直接压印上,凹凸有致的大象就出来啦!

当然,门头上的牌匾也就必须重新加工,再加一个大象标志上去。物资交流会十天后就要开始了,虽然会持续一个星期,可大家都想第一天就把大河牌打出去,所有工作必须在十天之内完成,按照幺妹的计算,他们这次至少要准备三百只皮包,如果有“交流会”上直接看中的,当场成交。

于是,整个大河皮革厂的机器再次疯狂的运转起来,开始破天荒的实行起“三班倒”来,加班还有加班工资,工人们都抢着加班嘞!

而崔绿真,别的忙帮不上,她就把作业带去电话值班室,一面写作业,一面接电话。幸好春晖姐姐回来了,可以帮着奶奶做二三十人的饭菜,汤圆橄榄也很乖巧,不折腾大人。

这天,距离交流会倒计时三天的时候,崔绿真正在院里看外公压花,老爷子闲着没事,该逛的也逛了,就撸起袖子帮厂里干活来。

“外公,我告诉你的秘密呢?”她忽然悄咪咪的问。

老爷子一愣,手下动作却没停,“水井壁上的东西?”

“对呀,你挖出来没有呀?里头都有些啥,你就跟我悄悄说一声,我保证不说出去。”

“没拿,等过几天回去再说。”

十几年的牢狱之灾,已经彻底改变了他,虽然知道应该是不少金银,可他现在对钱财看得很淡,有就花,没有就省着点儿。

“哦……”幺妹撅着嘴巴,“过几天就回去啊……能不能不回去呀外公?你看我们家人这么喜欢你,妈妈这么想你……”

老爷子叹口气,他要对周永芳负责。虽然不是少年夫妻,可她等了他这么多年,操持整个家就是最大的功劳,单她一年四季给他送几双鞋,在跟他同样判无期徒刑的人里,她就是唯一一个坚持十年如一日的家属。

正要说话,忽然门口进来一个姑娘,细白的皮肤,小巧玲珑的身材,未语先笑,“绿真,听说你外公来你们家啦?”

“对呀,这就是我外公。”

老爷子对杨美芝点点头,干自己的事儿去了。

“美芝姐姐有什么事吗?”

“你爸妈不在吗?”她专门瞅周末来呢。

“我爸加班,我妈出去了,姐姐有什么事吗?我可以转达。”

杨美芝一面不着痕迹的打量黄外公,一面递上一筐青绿色的东西:“来,给你尝尝,我们家亲戚自个儿种的黄瓜。”

每一根都只有婴儿臂粗,硬茬茬的刺,顶上的黄花还没干透,嫩得仿佛能掐出水来。幺妹咽了口口水,他们家院里也有两棵黄瓜藤,可嫩的她一次没吃过,都让高玉强和小彩鱼吃了。

杨美芝给竹篮塞她手里,“你看咱们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我脑袋没你灵光,想不到啥点子,只能每天苦哈哈的挣点死工资……”

幺妹不明白她为什么给她戴高帽子,只是下意识的反驳:“姐姐工资已经很高啦,我以后要能有这么高不知道多高兴呐!”大河诗社现在出了基本诗集,销量相当不错。

随着文革结束,解放思想的浪潮袭来,文化界也迎来一波爆发式发展。一方面,业余时间多了,但凡是识点字的,都喜欢搞点诗歌小说来看看。另一方面,原本被打压的知识分子一朝得到平反,对文化的需求非常旺盛,几乎是“如饥似渴”的状态,大河诗社又声明在外,但凡一发新诗,外头的粉丝就开始排队,买买买!

同一本诗集,已经加印五次啦!

销量就是效益,短短两年半,效益已经快赶上一个小厂了。杨美芝的工资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一百多块可是名副其实的高工资啦,再加她经营的小卖部,一个月怎么说也是三四百的进账,十足小富婆。

可惜啊,杨丽芝只有羡慕的份,因为她姐的钱是她姐的,她爸妈都摸不着,更别说她啦,跟她要五角钱的零花都得逼她写欠条哒,呸!还亲姐姐呢!

幺妹跟好朋友同仇敌忾,心里悄悄叫了三声“周扒皮”。

“你听见没?不出声我就当答应了啊。”

“啥?姐姐说啥?”幺妹一愣,她刚才没注意。

“我说,我昨天才知道你爸爸牵头搞物资交流会的事儿,报名已经来不及了,你帮我跟你爸说一声,给我留个摊位,不需要太好,前排三分之一左右就行,啊。”

最前排,许多人都不会急着买,心想后头还有更好的呢;太靠后,人流量变少,顾客也视觉疲劳了,总觉着自己错过了最好最便宜的;唯独前三分之一,顾客逛得差不多了,购买意愿也比较强……幺妹一愣,那不是最好的位置吗?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