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精三岁半(366)

作者:老胡十八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种田文 重生 甜文 年代文 主角:崔绿真 我靠吃土发家致富 小地精只要吃土,就能听见小草草们说话,于是,七十年代一枚名叫“崔绿真”的三岁萌娃,通过吃土认识了稀有的极品翡翠兰、救命的老山参、漂洋过海的远古物种海椰子……并带领全家发家致富奔小康,顺便帮妈妈找到真爱,助力七个姐妹改变前世悲惨命运,宣扬劳动获得幸福与成就的故事。本文行文顺畅,故事情节循序渐进,通过幽默而充满童趣的语言,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石兰省阳城市,为我们缓缓展开一幅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城乡画卷。 点击展开

无论谁的2.3,谁的2.4,这也已经是非常大,非常罕见的结石了,必须尽快手术。当天晚上就给她们安排住院床位,明天完善一下化验结果就给她们开刀。

这下,事情大发了!

本以为只是普通的肠胃炎开几片药就行,没想到居然还真是肾结石,必须开刀的结石!

她们活了四十年,开刀还是第一次,立马两个人都开始慌了,小心翼翼问医生能不能不开刀,她们以后多喝水把石头排出去?

这不废话嘛,都说是必须手术的大小了,再耽搁万一长大了咋整?堵塞或压迫到肾脏血管,造成肾脏供血不足,坏死怎么办?

被医生一“吓”,妯娌俩只好忍着眼泪,握着彼此的手,做就做吧,挨一刀总比大病不死不活的强。她们一副“赴死”的态度打了麻药上手术台了,可剩下众人却麻烦了。

自从姚安娜设计的女士包面世后,可是引发不小的轰动嘞!那样精致小巧的皮包,跟笨重的男士包可不一样,这可是真正的主流市场第一次重视女性审美的开端!

一个小一百的女士皮包,背的不止是精致漂亮,还是地位的经济条件的象征!男人家背个算是暴发户,可家里女人却还是用着早几年的布包,甚至书包,男人能有面子?

对于那些骤然乍富的农民来说,一百块钱已经不是什么天文数字了,随便烧一窑砖养一塘鱼就是大几百,一年下来也有好几千的收入。

这样的女士皮包很快风靡全市,其他县市的百货商店看到商机,皮革厂倒是不缺订单的。

本来说好初九开工,因为年前又多了几批订单,都是指明要姚安娜家那样的女士皮包,陈丽华年前就开始请假休息,好好养胎的,现在又少了她俩,真是雪上加霜!

以前,大家都不舍得请工人,生怕多一个工人就要多分一份工资出去,所以生产线每一环都只有一个人,都是无可替代的。可现在她俩住院了,大夫说最少需要半个月来恢复,半个月之内不能久坐和劳累……莫非整条生产线要等她们半个月?

人客户可是等着要货的呀!

不能按时交付,这损失的不止是钱,还有厂子的信誉。眼看着半年来大家加班加点建立起来的好名声,就要被她们一场病给毁了,大家心里都不好受。

可要责怪她们吧?又不忍心,毕竟也不是她们要故意生病的,甚至为了损失的半个月,两个女人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比其他人还伤心嘞!

黄永贵愁眉不展,就是顾学章也拿不定主意。

“要不咱们招几个工人吧。”幺妹建议。

其他大人神色松动,可都不出声。穷怕了,总觉着自家人就能搞定的事还要请工人,就是赤裸裸的把自己兜里的钱分出去,谁也不情愿。

春晖眼神一动,“大伯顾叔叔你们想,为啥市三纺的工人要安排三班倒?为啥他们效益这么高?请几个工人,咱们就不用每个星期全厂停工休息,安排轮休制就行。”

是啊,因为全厂停工休息两天,机器停了,手停了,课嘴却不能停,一个月也要损失至少八天,有的时候甚至十天。

每月近乎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停工,要说效率,那也不高。可请了工人安排轮休,就能多出三分之一的生产时间,这点时间创造的价值,远远比开出去的工人工资高多了!

这就是小农思维的局限性,他们单以为赚的钱就是自己的,只要能保住赚到的钱就行,哪里懂得计算经营成本和增加产值?可顾学章不一样,他觉着两个姑娘说得很有道理,当即要开“股东大会表决。

春晖的话很有说服力,这场表决以百分百的票数同意招工,而且是招十人,每个环节增加一人,以防再有意外情况发生的时候能有人替代周转。可大家还是怕饭碗被人抢走,强烈要求技术含量最高的黄永贵和林巧珍那儿不能教给别人,那相当于是整个厂子的核心技术!

大家穷怕了,谁知道会不会发生“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事儿?而且,所有人必须签下保密协议,厂子利润空间有多大,采购原材料成本几何,以及每年挣多少钱属于厂子商业机密,谁也不许泄露。

谁要是泄露出去,无论是否对厂子经营带来危害,都直接取消所有分红。

因为,不做不知道,一做都知道,人造革成本真心不高,做包是个暴利行业,大家也知道不可能藏一辈子,他们不说总有别的厂子会说,可多藏几年就能多挣几年。

作为厂里的小会计,崔绿真比谁都清楚这种暴利!她每次算账的时候都要忍不住夸自己一句“天才”。

她小地精可真是个天才!

就连几个孩子都知道,无论是牛屎沟还是苏家沟的村民向她们打听厂子的事,她们都是一概不知,不回答,甚至春芽还能骂几句回去,给人弄得灰头土脸。对于这样的惩罚,所有人都是打心眼里害怕,又打心眼里必须支持的,维护既得利益是人类共同的需求。

而招工优先考虑的肯定是熟人。陈丽华娘家有个堂兄平时挺照顾她老父母的,所以当她一提让堂嫂来上班,大家都没意见。

林巧珍的弟弟也挺好,每年都给崔家送大南瓜,只要他们家收到都会送,林巧珍一提,大家也同意。

黄宝能家大小子刚初中毕业,黄宝能不能再让他下井挖煤,虽然文化学得不怎么样,可人生得牛高马大,来干体力活也是把好手。

这一说,就来了三个,只剩七个招工名额。绿真写张“招工”的大字报贴到门口电线杆上,才贴上去半小时就有十多人来问讯。

他们开外人的工资没有自家人高,五十块,可也比外头普通工人高多了,一个月还有八天休息天,顶班的话是按两块钱一天开,这样的好事谁不想来?要知道,大批知青回城后,城里工作机会被抢空了,多少知青和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青年们游荡在外,小偷小摸大大增加,就是治安案件也不少,偷油的“黑子”团伙就是其中之一。

甚至,春节前几天,这些无业游民已经对社会形成了一股非常不稳定的影响。许多人买个菜买点年货都让人把钱偷干净嘞!

工作机会太少,未就业人口又太多,短短三天时间就有三百多人报名,厂里眼睛都挑花了。首先剔除年纪大的,身体条件不好的,不识字的,依然剩下小二百人。春苗建议不如采取考试的方式,因为这样公平,无论最后招没招上,大家都无话可说。

于是,黄永贵和几个大学生们合作,去子弟小学印了二百份试卷,都是工厂水电操作常识,保守商业机密等职业道德,还有销售常识,一百分的卷子,九十分以上的就有十八人。

这下,春晖几个也惊呆了,这样的水平怎么说也是高中生了吧?居然来给他们厂子打工?今年工作有这么难找吗?

其实,她们不知道的是,工作难找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皮革厂早已声名远扬,整个阳城市都知道苏家沟路边出了一个做皮包的厂子,有志向的都想来试试!不然咋不见人高中生去养猪场饲料厂呢?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十八人里挑七人,好几个是分数一模一样的,去掉谁也不好。顾学章一拍脑袋,干脆再加一环面试吧,他准备了几个临场发挥的题目,正正规规的在农家院里开设一间办公室,依次考察了他们的临场表现能力,需要沟通能力。

最终,在综合各项条件考虑后,挑选出十个人。没办法,最后四人的笔试成绩加面试成绩是一样的,无法先后排名,况且,这几个年轻人实在是太优秀了,他舍不得放弃!

五女五男,都是十八岁以上二十五岁以下,至少初中毕业,身体健康的年轻人。这样,加上原有的七人,关系户三人,皮革厂拥有二十名全职职工!

这还不算周末来帮忙打短工的小会计几人!

刨除请假的三人,也还有十七人能保证八小时在岗,规模已经非常大了。私人厂子居然敢请这么多工人,大河口的人都惊呆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前所未有之变化!

工人充足,皮革厂的机器终于又重新开动起来。几个新工人都是非常聪明能干的,好多活计只用教两遍就会,不迟到不早退,兢兢业业。一开始实行轮休制,每天工作八小时,早上八点半上到十二点,下午两点上到五点半,保证八个小时内机器不停,人手也不停。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