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精三岁半(341)

作者:老胡十八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种田文 重生 甜文 年代文 主角:崔绿真 我靠吃土发家致富 小地精只要吃土,就能听见小草草们说话,于是,七十年代一枚名叫“崔绿真”的三岁萌娃,通过吃土认识了稀有的极品翡翠兰、救命的老山参、漂洋过海的远古物种海椰子……并带领全家发家致富奔小康,顺便帮妈妈找到真爱,助力七个姐妹改变前世悲惨命运,宣扬劳动获得幸福与成就的故事。本文行文顺畅,故事情节循序渐进,通过幽默而充满童趣的语言,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石兰省阳城市,为我们缓缓展开一幅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城乡画卷。 点击展开

忽然,好一会儿,才有四名少女跟在人后走出来,她们拖着漂亮的人造革行李箱,个个都在一米六五以上,皮肤或黄或白,无一例外的眼睛都是亮亮的,唇边的笑容是那么的灿烂,那么的自信!

“我姐姐,那是我姐姐,我四个姐姐!”崔绿真高兴地蹦跶起来,不知是在自言自语,还是跟身旁的人介绍。

其中穿军装的短发少女个子最高,已经快有一米七二了,她咧开嘴,对身旁的几个姐姐说了句什么,其他人都看着接站口笑了。

崔绿真知道她们是笑她,可她已经高兴得想不起要说什么了,只好讷讷着嘴唇,小声地喃喃:“姐姐,我最亲爱的姐姐们。”

春月迈着大长腿三两步走过来,在她脑袋上“嘎嘣”一下,“看啥呢这么呆?”

“看……看姐姐……姐姐真漂亮。”小地精红着脸,忽然不好意思起来。

“哈哈哈,你这小甜嘴儿,是不是又想骗咱们零嘴吃呀?”春月豪迈的一把搂住她的肩膀,迈着男人一样的步伐,走出火车站。

本来,北京的高校都差不多一起放假的,春晖和友娣等着春月单位放公休假一起动身,所以走得晚了些,春苗在省城等着她们,四姐妹汇合后也不急着回来,又逛了两天省城,这才悠哉悠哉的回家。

幺妹皱着鼻子,“胡峻哥哥都早回来好几天了,姐姐你们怎么才回来……”

春月又给她脑袋上一个爆栗,“他过他的独木桥,我们走我们的阳光大道。”

崔绿真龇牙,姐姐贪玩就贪玩呗。

“对了,你怎么老叫他胡峻哥哥,肉麻兮兮。”春月完全一副女爷们的调调。

“因为他又不是我亲哥哥,可叫峻哥哥又很奇怪呀。”

“说什么呢?”春晖凑上来,姐妹几个不再提这茬,开心的说起这半年来牛屎沟和大河口的变化。

回到家里,顾老太的鸡汤也炖好了,正在洗菜,准备炒菜。黄柔听见她们唧唧喳喳的声音,也下床出了房门。

“四婶。”

“四婶身体怎么样?我才知道你怀孕了。”

“弟弟妹妹都好吧?”春月站在她旁边,比她还高了一个头。

“你们别听幺妹瞎说,八字还没一撇呢。”黄柔抚了抚平坦的小腹,这才一个多月呢,哪就能知道里头是两个孩子?虽然闺女的话不会有错,可她还是觉着不要太早下定论。

顾老太从厨房伸出头来,“我孙女说的肯定没错,你再睡会儿,好了我把饭给你端炕上吃去。”

其他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怀孕的四婶(妈妈)可真是大熊猫一样的保护动物。当然,这也在情理之中,她在不知道怀孕的时候很是加班辛苦了一段时间,前几天有出血才发现不对劲,小地精一看,哟,怀孕了!

而且,黄柔也不年轻了,早些时候又在田间地头劳作过,身体底子终究是累伤了,怀的要真是双胞胎,那可真是高危产妇了,家里人担心也是正常。

崔老太和顾学章直接让她请个长长的病假,天天坐在自行车后座上颠簸,他们都不放心,休假就休假吧,反正也不缺这点工资。

可黄柔舍不得刚步上正轨的事业,长达八九个月的病假能否请到不说,就是请到,她的副校长也不用想了,早有能人取而代之。她想先把暑假放完再说,休息两个月试试看,等胎坐稳还是想去上班。

她如此坚持,其他人也拿她没办法,幺妹只好趁喝汤的时候又给了她一成灵力。

于是,喝完一碗鸡汤后,黄柔忽然发现她胸不闷,心不慌,胃口也开了,就连脸色也开始有了血色。

顾老太骄傲的挺起胸膛,“我就说吧,这蘑菇炖汤最补的,你嫂子养的老母鸡可真是最养人,明儿我再给杀一只来,你们赶紧吃。”

她每天上午带着菜过来,给儿媳妇伺候好午饭后才回家,下午顾三下班回来接她的班照顾妻子,本着一个原则,请不起保姆可至少要保证她身边随时有人。

第二天,在一串鞭炮声中,他们的皮革工坊正式开工。崔顾两家有一个算一个,都来到那座无人居住的农家院,随着黄永贵拉下电闸,各种增塑剂、软化剂、弹性剂放进搅拌机里,“哗啦啦”的轰鸣起来,纺织布垫上,各种原料往上刷,一层又一层,压延,加热,烘干……每一个环节都有接受过培训的“工人”目不转睛的守着。

二这些“工人”,就是作坊的股东们。

所有人都投了钱,这厂子就人人有份,他们干活是替自个儿干,都自发自愿的参加培训和劳动。每走完一道工序,所有人就松一口气,眼巴巴盯着下一道……好在,设备虽然老旧,但还算争气,开慢点儿,全程没有宕机过,所有人都松了口气!

两个小时后,三张十平米的巨大黑色“皮子”出现在众人眼前。

黄永贵让大家先别凑上前,他蹲下身摸了摸,捏了捏,又仔细的闻了闻,这股熟悉的人造革的皮味儿,彻底点燃了他的血液!只见他站起来,激动的红着脸说:“应,应该成了。”

“啊!”所有人惊呼一声,刘惠“哎哟”一声跌坐地上,“可吓死我了,就怕我这一千块钱打水漂啊我……”一不小心,把心里话都给吐出来了。

“瞧你那出息,要能做出皮包,还差你那千八百的,真是癞蛤蟆没喝过盖碗茶……”王二妹话未说完,在春晖的“咳嗽声”中,她识趣的闭嘴了。

可陈丽华却接口了,“别说大嫂子,我也没见过嘞,原来皮子是这么做出来的,这三十平够做多少个包呀?要全卖出去,咱们得挣多少?”

这可才是大家最关心的。林巧珍也忍不住说:“我看着一平咋说也能做三个吧……”

“嚯!”所有人震惊了,那三十平不就是九十个,要再紧紧,可不就是一百个?!每个卖九十,就……就是九千块?!

九千块是啥概念?!在场的人出了顾家三口,谁也没见过这么多钱!最关键的是,他们原材料才花了三千多块,而开一次机器,只用了一个零头的材料,这要是全做完,岂不是……不不不,大家都不敢算。

他们现在只有一个念头——“赶紧把包做出来!”

就是几个大学生也惊呆了,她们没想到就离家一个学期,家里人居然鼓捣出这么个大家伙来!以前种花生种西瓜荷兰豆,那都是刀耕火种地里刨食,这一次可是直接用电开动机器嘞!

这绝对算得上她们家创业史上里程碑式的一步,其意义性质不亚于人类从农业社会跨入工业社会那一步!

春晖的眼眶很快湿润,她计划的是等牛屎沟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后,鼓励崔家人把分到的土地全部种成黑皮西瓜,这样生产力就能从农业种植上解放出来,农活让妈妈妯娌几个主持,大伯带着村里壮劳力组成工程队,上市里给人盖房子。

因为到时候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无论单位还是个人,想要改善居住条件的肯定不在少数,全民大兴土木,大搞基建,可专业的建筑工人却开始供不应求,许多“解放”出来的农村人都发了一笔不小的财……当然,最重要的是学到了一门技术!

许多农民建筑工人们,开始带着学到的建筑本事四处做工,去到邻市,去到省会,甚至去了南方,南方……“深圳速度”!

到时候,等大伯他们站稳脚跟,有了本钱,她想让妈妈她们也跟过去,开个超市,饭店,宾馆,或者小旅馆和电话超市……哪怕是开个卖烟酒的小卖部,也多的是人买。

对于那块充满金子的处女地来说,只要有人,有政策,就有需求,只要是能满足人类需求的店铺,都能挣到钱!

在那儿掘金,那该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啊!他们以后就是第一批老深圳人,以后还可以炒股,买卖房地产,哪一样不是挣大钱的?

可她万万没想到,崔家居然在生产承包责任制还没落实下来前,其他农民都还被拴在土地上的时候,就从农业社会一瞬间进入工业社会!至少比其他人早了两年时间!

两年意味着什么?两年,小渔村的土地还没被大资本瓜分殆尽,他们抢先登陆就能占据最佳“岛屿”!春晖想到以后的激情“抢滩”,就激动得心跳加速,脸色通红。

她的家人们呀,比她想象的还聪明,还能干,他们就是一群最有实干精神的农民企业家们!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