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精三岁半(323)

作者:老胡十八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种田文 重生 甜文 年代文 主角:崔绿真 我靠吃土发家致富 小地精只要吃土,就能听见小草草们说话,于是,七十年代一枚名叫“崔绿真”的三岁萌娃,通过吃土认识了稀有的极品翡翠兰、救命的老山参、漂洋过海的远古物种海椰子……并带领全家发家致富奔小康,顺便帮妈妈找到真爱,助力七个姐妹改变前世悲惨命运,宣扬劳动获得幸福与成就的故事。本文行文顺畅,故事情节循序渐进,通过幽默而充满童趣的语言,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石兰省阳城市,为我们缓缓展开一幅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城乡画卷。 点击展开

男人愣了愣,用一口不怎么流利的普通话,指着前方一片矮矮的红砖房说:“那里有工人饭店,不贵。”

谢过年轻人,他们赶紧走过去,又遇到跟他穿一样工作服的年轻人,有的骑车,有的走路,无一例外都很年轻,有几个甚至还顶着卷卷的头发。

幺妹忍不住小声的问:“妈妈妈妈,叔叔也能烫头发吗?”在她的意识里,只有女人才会烫,而且是尤雯雯那样的女人。

毕竟,这玩意儿既新潮,又有那么点“不务正业”的感觉,整个红星县也就尤雯雯一个人有勇气有地方搞,哪怕是思想非常新潮的静静阿姨,也不敢弄的。

黄柔也非常吃惊,这厂里只要是女人,都烫着一头羊毛卷,男人居然也烫头发?不过,从这样的打扮上可以估计,他们工资应该不低。

烫头可是极端奢侈的消费,没看尤雯雯自从她爸坐牢后就再也没烫过了吗?连一个中层公安干部都顶不住的奢侈消费,这群小年轻居然人手一份?

而且,幺妹还发现,不少工人胳肢窝里居然夹着个皮包,有黑色,棕色,可无一例外,都是长方形的扁扁的,跟她们前几天在百货门市部看见的一模一样。而那几个,可是市委书记家定的,其他人还抢不到的!

幺妹紧张的咽了口口水,她好想问问这些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他们的皮包买作多少钱。

顾学章的吃惊不比老婆少,可他是男人,藏得住,若无其事的找到“工人饭店”,其实也不远,就在工厂门口左手边,里头依然人山人海。

一家三口刚站门口犹豫要不要进去,去吧没位子坐,不去吧下一家不知又要走几公里,顾学章和幺妹倒是不成问题,可老婆身子骨弱啊。

“老板来了,赶紧坐,楼上有位,小刘给老板带路!”忽然,橱窗里伸出来一个胖乎乎的脑袋。

那是一个穿白色工作服的厨师,手里还拎着一口铁锅,锅里是“滋溜”冒烟的菜,他的眼睛被肥肉挤得只剩两颗蚕豆那么大,可里头的笑意却很热烈。下一秒,一个十八九岁的小伙子跑过来,左一声“老板”右一声“老板娘”的把顾家三口迎上二楼。

幺妹全程目瞪口呆。

怎么说她也算跟着爸爸妈妈见过世面的小地精了,吃过的国营食堂不下十家,可从来没有一家这么热情,热情得都让她觉着不对劲。

跟一楼的人山人海比起来,楼上就安静宽松多了,水泥地板上支着四张桌子,其他桌都有人,只有靠窗那张桌子空着。小伙子把他们领过去,迅速给他们一人倒了杯淡黄色的茶水,“老板你们吃什么?”

没想到也是普通话。

“哥哥你们有鱼和虾爬子吗?”

“虾爬子?”小伙子愣了愣,“虾有啊,看你们要吃什么口味。”

“可以做很多种口味吗?”小地精忍不住再次咽了口口水,原谅她是一只没见过世面的小地精。

“有白灼的,清蒸的,蒜蓉的,麻辣的,龙井的。”

幺妹可怜兮兮的看向爸爸妈妈。黄柔心道,白灼和清蒸差别应该不太大,“那就一份白灼,一份蒜蓉吧。”石兰人爱吃麻辣,可外头的麻辣再好也比不上石兰本地的。

“好的,老板娘看看还要其他菜吗?”

“有鱼吗?”

“有,草鱼鲈鱼鲫鱼江团,清蒸红烧酸菜麻辣糖醋都有。”

幺妹“哇”一声,这品种也太多了吧,她从小到大就只吃过草鱼诶,还是煮汤的,他们居然能有这么多做法?她觉着,友娣姐姐真应该来广州学厨师。

黄柔点了清蒸鲈鱼和酸菜草鱼,三个人吃两鱼两虾,应该是够了,可她觉着闺女好容易出来一趟,还是多给她尝尝本地特色,又问还有什么特色菜品。

等小伙子报出长长一串菜名后,崔绿真终于知道广州为啥叫广州了,他们在书城可没吃过这么多好吃的呀,连听都没听过。这边的厨师真是太厉害啦!

本事大,又热情。哪像阳城市的,他们走进去都没人理睬的,在这儿花钱,哪怕贵一些,也花得更舒心不是?

不过,她也有点奇怪,“爸爸,这个哥哥为什么叫你们老板,老板娘呀?”

顾学章和黄柔对视一眼,笑道:“怕是这边个体户的口头禅。”

“个体户?”

对,顾三一进门就发现了,饭店虽然叫“工人饭店”,里头吃的也是工人,可菜品繁多,工作人员从上到下非常热情,不可能是“等着客来你爱吃不吃”的国营食堂。更何况他没发现任何人使用粮票,用的都是现钞,包括他们进门,也没人询问付款方式。

虽然,阳城市使用粮票下馆子的也不多了,但几乎每一家食堂都会询问一下……在这儿,用现钞仿佛是天经地义的事。

“可不是不允许个体户吗,咋……”黄柔说到一半,忽然想起来,她进门的时候看见食堂右侧挂着个竖牌匾,上面红油漆写着“二十五中皮革厂工人食堂”,跟高氏老字号一样,都是挂靠在集体经济下的。

很明显,这个食堂也是这样的生存模式,只不过不知道皮革厂是不是。

两个大人坐着喝茶,幺妹站起来,走到窗边,视线一览无余地落在旁边的皮革厂里。四周是一片低矮的红砖房,屋顶盖的不是瓦片,也不是水泥浇灌,而是一片片像石头又不像石头的灰白色波浪形物体。中间是一块大约一个足球场那么大的水泥院子,此时,下班工人走得差不多了,让太阳晒得白晃晃,热辣辣的。

她觉着刺眼,迅速调开视线,发现不远处一条小河边,有几个孩子和女人在洗衣服。

如此,方终于感受到跟大河口差不多的景致。

看来,书上说的没错。中国人居住地的选择,都是依山傍水,没有山至少也要有水,只要有河流的地方,就有洗衣服做饭牲口饮用的场景,放之全国皆准。

很明显,这里是广州的郊区,附近像二十五中皮革厂这样的厂子还挺多,在她目所能及的范围内,至少有五家。

“爸爸,皮革厂是做什么的呀?”

“皮鞋,皮包,皮箱。”

崔绿真恍然大悟,“怪不得厂里的工人们都拿着皮包呢,在咱们阳城可贵啦,九十块钱一个呢,还烫头发……”这么奢侈的消费,工资得高成啥样?

小地精吐吐舌头,“妈妈,他们厂子效益可真好。”

黄柔笑笑,现在的市三纺也不错,在胡雪峰大刀阔斧的改革和新设备带动下,工人工资翻倍,她们教师工资也涨了不少,可说起用人造革皮包和烫头发,还是没人舍得……“诶等等,你说那样的包多钱一个?”

“九十呀,不过那个售货员可能在乱喊价……但很抢手是真哒,许多人都想买嘞,可惜就是没货。”

黄柔和丈夫、女儿对视一眼,在彼此的眼神里看到了震惊和某种熟悉的惊喜。

这是一家人这么多年挣外快形成的默契。

于是,等饭菜上桌的时候,顾学章就特意跟小伙子多聊几句,“旁边的皮革厂生意挺好的吧?”

谁知小伙子却摇头,“没刚开起来那几个月好,这一带这样的皮革厂有十几个,拿不到大的订单,生意也不行。”

顾学章非常吃惊,“怎么会拿不到订单?”毕竟,在阳城市,那可是有权有势的人都抢的抢手货呢。

小伙子回头看了一眼,见没人上来,这才小声道:“国家打击投机倒把,皮革制品带不上火车,倒爷不敢来。”

顾学章这才想起来,三个月前国家商务部确实是发布了十五条禁项,其中就包括禁止以私人名义倒卖皮革制品的跨省流动。这一个个的皮包皮箱和一双双皮鞋,一旦出现在长途汽车站火车站,很容易被查出来。

这年代的倒爷,要能拿到公家证明和介绍信,那还叫倒爷吗?他们最缺的就是一个合法身份!

顾学章若有所思的点点头,“那二十五中厂的产量如何?”

“产量大着呢!他们设备先进,一个小时能产三百平的皮革,可有时候一天也卖不出三百平的箱包,可不就滞销了嘛,现在库房里堆成山的都是箱包。”

小伙子干脆坐另一条空闲的长凳上,小声道:“老板我知道你们就是来买包的,这几个月北边来的老板很多,很多听了我主意的,都满载而归。”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