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精三岁半(284)

作者:老胡十八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种田文 重生 甜文 年代文 主角:崔绿真 我靠吃土发家致富 小地精只要吃土,就能听见小草草们说话,于是,七十年代一枚名叫“崔绿真”的三岁萌娃,通过吃土认识了稀有的极品翡翠兰、救命的老山参、漂洋过海的远古物种海椰子……并带领全家发家致富奔小康,顺便帮妈妈找到真爱,助力七个姐妹改变前世悲惨命运,宣扬劳动获得幸福与成就的故事。本文行文顺畅,故事情节循序渐进,通过幽默而充满童趣的语言,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石兰省阳城市,为我们缓缓展开一幅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城乡画卷。 点击展开

杨丽芝气疯了都,“周扒皮!你还是我姐吗你?骗咱们帮你干苦力却不给钱,你自个儿咋不去啊?”

杨美芝没想到妹妹这么易燃易爆炸,当然,她也想不到她们为了卖这些东西受了多少罪,“你胡说啥呢,信不信我告爸妈,你昨儿偷偷拿走抽屉里的五分钱?”

杨丽芝的脸更红了,生气的反呛回去:“你告呗,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偷妈妈的大料煮瓜子儿,做无本买卖,还想压榨剥削我们,你这资本主义倾向可真够严重的!”

姐俩你一言我一语,争锋相对。可怜的小地精,饿着肚子挤了一圈,她只想赶紧拿到钱,买个吃的垫垫肚子。

此时此刻的她,第一次真正体会到胡峻哥哥和菲菲以前的困难,那么多日月,那么多严寒酷暑,他们是怎么挨着饿捡垃圾的?是怎么在肚子空空如也的情况下还坚持上课的?

她觉着,胡峻哥哥实在是太了不起啦,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居然还能考第二名!

拿到血汗钱,两个人气呼呼的冲到供销社,财大气粗地称了一块钱的菠萝豆,两根奶油冰棍儿,还剩四毛多钱,两个人平分。

有吃的又有钱,哪里还记得刚才的艰辛?俩人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一路走一路吃,赶回学校上下午的课。

全社会都在忙着拨乱反正,学校也乱得没个章法,一会儿说不用劳动全天都要上课,一会儿又说劳动不能丢,课只上半天……反正不管怎么安排,学生只能听老师的。

老师说天热,先上两节课再去劳动,于是,没有睡午觉的她们,一进教室就困成马了,老师在上头讲啥不知道,她们反正是在座位上小鸡啄米。

小孩的气总是消得很快,等到下午放学的时候,两个人都想不起中午的委屈了,又贱兮兮的跑去问杨美芝,“明天还卖不卖呀周扒皮姐姐?”

明儿是周六,劳教场上的人只会更多,许多不上学的孩子也会跟着大人去,潜在客户更多嘞。杨美芝想到这茬,怎么可能不去?又连夜炒了十多斤瓜子儿,前提是出门前就得把瓜子儿称重,算好大致的把数,要是少得太多就要扣她们工资。

找不到工作的两小只,只能答应资本家的剥削条件。

***

黄柔和陈静的诗社筹备得差不多了,挂靠在市文化馆集体下,由市文联和作协担任指导,还请动了龙葵大作家给她们题词,大河诗社还没正式开起来,在阳城市却已激起了不小的浪花。

现在一说“大河诗社”,即使不知道它出了些什么诗人什么名诗,可整个文化界都知道这是龙老关怀下孵化的文艺雏鸟。

这还是个蛋呢,关心的人就已经不少了。黄柔和陈静愈发忙得脚不沾地,连周末也没时间休息。

顾学章果然守信,给她们从物资局要到一笔活动经费,虽然不多,只有四百块,可有了物资局带头,其他各部门单位,也或多或少给了几十上百块资助,一番“要”下来,居然给拉到小两千的活动经费。

这可把陈静高兴坏了,这相当于她四年的工资啦!

手里有了钱,她们愈发踌躇满志。

没有固定地点?

学校自从听说她们组建诗社后高度重视,坚决给予配合和支持,给调拨了两间闲置教室作活动地点。一间用来办公和储存诗社公共物品,一间设置成诗社活动室。

没有固定组织架构?

龙葵答应出任名誉社长,毛大师当顾问,陈静任社长,她的同学和黄柔任副社长,另外几个随同奔走的同学分别任秘书长和外联部部长。

诗社还没开起来,已经有不少文化界人士慕名而来,主动要求加入呢!

于是,又多了八名理事,都是阳城市小有名气的文人……当然,基本是男的。

经费地点组织架构都有了,现在就差专职工作人员,维持诗社的日常运营了。而且,黄柔还发现个问题——她们居然没有负责财务工作的人员!

要是没经费也就罢了,这两千块的经费要还在她们手里,一面是不正规不成体统,一面也担心以后要有人提出监督经费使用情况,要哪儿出点纰漏,可就是跳进黄河洗不清了。

“害,瞧我,忙糊涂了。”陈静懊恼的拍了拍后脑勺,让秘书长拿出登记有所有成员姓名的笔记本,一个一个的挑选起来。

幺妹写完作业,眼睛看着对她来说还算晦涩难懂的《三国演义》,耳朵却习惯性的竖着。

“这小刘怎么样?”

其他人摇头,“他不够细心,管钱怕是不妥。”

陈静咬了咬嘴唇,“那这个小赵呢?”

“不行不行,话太少,嘴笨,账还不一定算得清。”

“那老王呢?”

其他人又给否了,“年纪太大,而且本职工作太忙,人家哪有时间给咱们管钱?”

陈静双手一摊:“那我是找不出来了,要不咱们单独招一个专职的吧?反正头仨月有经费,以后出了诗集还有外联活动,挣了钱也能给发工资!”

真是想着就美呢,一群年轻人都乐了!

当然,他们现在的目的不是挣钱,是对这个国家赤子般的热爱,对文学诗歌真诚的热爱,让他们自发的聚集在一起,成为战友!

“可以让我春苗姐姐来呀!”小地精忽然插嘴道。

“啥春苗姐姐?”陈静愣了愣,“是你大伯家的春苗?”

“对呀!我春苗姐姐数学学得可好啦,算账又快又准确,在门市部从来没出过错。”

黄柔怔了怔,是啊,春苗不正挺合适的嘛?

她可是高中毕业的高材生,在班上最强的一门学科就是数学,高中毕业考试还考了全县单科第一呢!

另一名副社长问:“她现在插队回来了吗?还没分配工作吧?”

这下,陈静为难了,春苗在供销门市部上班她是知道的,说要招一名专职财务也是她说的,总不能自个儿打脸吧?可要说服人小姑娘放弃大好工作来诗社,他们又拿得出啥样的薪资条件呢?

本来诗社就不是盈利机构,工资开高了也交代不了。当然,以供销系统现在的工资水平,她们也不可能比人家高!

总不能拿“理想”两个大字绑架别人吧?甘于清贫是美德,可养家糊口也是责任。

陈静为难的看向好友,不知如何是好。

黄柔也不忍她为难,不赞成的看幺妹一眼,“小丫头胡说呢,我们家这侄女有工作,抽不开身。”

其他人信以为真,也就不再提了,只说以后再商量,看时间不早,也都纷纷回家了。

黄柔累了一天,双脚泡在热水盆里,双手轻柔地往脸上抹雪花膏。幺妹讨好的凑过去,“妈妈,我帮你捶背叭!”

小拳头均匀的落在肩头,黄柔舒服的闭上眼睛,“刚才怎么想到你春苗姐姐?”

“因为姐姐数学好呀,账算得又好。”

黄柔叹口气,是啊,大侄女看着木讷,可数学是真学得好,这在女学生里,尤其是女高中生里可不多见。常规思维里,大家都会觉着女生在理科上不如男生有优势,虽然她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得出的“经验之谈”或者规律总结。

捶着捶着,小地精忽然小声的问:“妈妈能不能给我一点点钱?一点点就行哦。”

黄柔倏地睁开眼睛,“要钱干啥?”

本来,现在家庭条件好转,她手里也有点小钱,可她就是不敢放闺女手里。毕竟,从小这丫头就是给多少花多少的孩子,卖字的“脏乱”她能不声不响一个星期就花光,家里大人省吃俭用好的尽着她,她倒好,拿着大把的钱请吃请喝?

你就说吧,哪个当家长的不气?

要还给她钱,那就是资助她“吃里扒外”嘞!

幺妹想不到,她现在的捉襟见肘完全是自作孽,只是可怜兮兮的说:“食堂的饭菜不好吃,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可以去外面吃吗?”

这是个很正当的理由,这个年纪营养最重要。黄柔点点头,从兜里掏出一张五角的纸票,“明天中午我不在家,你去外头食堂吃水饺吧。”

物价涨了,最开始二角一碗,后来二角三分,二角八分,现在已经涨到三角二分了。

老百姓手里的钱,是越来越不值钱了。想到这,黄柔又开始忧虑,是不是该再买点啥?把纸币换成固定资产?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