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精三岁半(124)

作者:老胡十八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种田文 重生 甜文 年代文 主角:崔绿真 我靠吃土发家致富 小地精只要吃土,就能听见小草草们说话,于是,七十年代一枚名叫“崔绿真”的三岁萌娃,通过吃土认识了稀有的极品翡翠兰、救命的老山参、漂洋过海的远古物种海椰子……并带领全家发家致富奔小康,顺便帮妈妈找到真爱,助力七个姐妹改变前世悲惨命运,宣扬劳动获得幸福与成就的故事。本文行文顺畅,故事情节循序渐进,通过幽默而充满童趣的语言,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石兰省阳城市,为我们缓缓展开一幅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城乡画卷。 点击展开

而幺妹呢,她有什么?

她们孤儿寡母无依无靠,她本身还是个四五岁的小娃娃,她在往后的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是什么?

钱!

所以,杨旅长抛出来的两个方案都挺……嗯,挺多钱的。

“一次性买断?”身为厂长,田广峰没少接触这样的情况,很多人都会拿着号称“御医传人”的祖传秘方,想要卖给他。

可大多数时候都是骗子,打着“祖传秘方,欲献国家”名号的高级骗子。名号是响当当的,啥都能治的,可里头都是些莫名其妙的牛屎童子尿人中黄之类的“药引子”,一看就骗人的!

反正到时候没效果,那就是“药引子”没到位。

这他不惊讶。

他现在惊讶的是老丈人提出的买断价格——三十万!!

三十万块是啥概念?普工一个月三十块工资,得不吃不喝的挣一万个月,也就是833年才能挣到这笔钱……前提是,这人得有命活到那岁数!

行,他这例子举得没可比性和说服力,那就说厂里吧。整个厂账面上的流动资金也不过这个数儿,涵盖了所有车间所有生产线的原材料、加工、包装费用,这可是够一个拥有八百名工人的大厂正常运转一个月的钱啊!

这老丈人可真敢开口啊,他嘴角抽搐。

啥叫狮子大开口,说的可不就他嘛?!

虽然说吧,老爷子的病貌似是“好”了,可肿瘤还在,压根算不上治愈,这药的效果也没那么神,压根不值这么多钱。

估计老爷子啊,是为了报答她们,特意抛的橄榄枝。

可,他想报恩,他做女婿的不反对,但他也不能把他一个厂的命数给搭上啊!

这已经……哎哟,他在老丈人面前唯唯诺诺惯了,也说不出啥硬话,只把脸给憋红了,涨得大青蛙似的,配上那厚厚的黑边框眼镜,说不出的古怪难看。

黄柔早吓得脚瘫手软了,三十万这是啥概念?她连三千块都不敢想啊!

要不是顾三扶了她一把,黄柔差点给跌倒了。她努力平静下呼吸,组织一下语言,“杨叔您……您别这么说,要真能帮到更多的人,我们是自愿的,不敢想……”

杨旅长抬手,止住她的话头,“小黄你别忙着拒绝,我是给小绿真争取的。”

在座的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她的“秘方”有多重要!

世界上跟他生一样病的人怎么说也有百八十万,难道这百八十万条命不值三十万?哪怕只能救一半,那也是不知多少个家庭了!

田广峰急得四眼外凸,喉咙里大口大口喘气,更像青蛙了:“爸这,这……”

老爷子把牛眼一瞪,“这什么这!”这女婿他是真看不上,优柔寡断没啥魄力,干啥都前怕狼后怕虎,要不是看在他对海润言听计从的份上,他是坚决不同意他们婚事的。

田广峰被他瞪得更说不出话了。

还是杨海润知道这两个男人的脾气,轻轻挽住老公胳膊,温声安慰道:“爸还没说另外一个方案呢。”

杨旅长话锋一转,也降低了声量:“要不想一次性买断,那就按药品销售量分成。”

“怎么个分法?”杨海润自己是搞审计工作的,对数字分成比例之类的比一般人敏感,当然,她还肩负着纽带作用,承接两个男人的沟通与关系。

“每个季度,把销售利润的两成给小绿真。”

田广峰那口气终于下去了,鼓出来的“四眼儿”也缩了回去,“可万一没有利润呢?”

他已经先入为主的认定,这药一定是销量巨差,厂里说不定还得倒贴钱生产呢!

“没有?没有那就是你们能力问题,自个儿把自个儿搞死。”

得,田广峰又被老丈人堵死了,也就他脾气温和心理素质好,要换别人,早给弄心肌梗塞了。

“我们厂的效益,尤其是中成药的效益爸你也知道,不是我泼冷水,我这是先给你们打预防针,万一到时候一个季度没分成到账,不是我们毁约吞钱,而是有可能真的没利润。”

黄柔赶紧点头,她相信。

杨旅长从一开始的“龙颜大怒”,到现在慢慢的也接受他的解释了,“行,要真没有那我也无话可说,可万一要有呢?你怎么分?”

田广峰赶紧拍胸脯保证,“要有,那肯定就是按爸说的,两成就两成,这比例我能做主,明儿让他们送合同过来。”

转头又对黄柔道:“小黄你放心,你们贡献出这样的好方子,一旦药物生产出来赚到钱,我一定在每年的4月15号,7月15号,10月15号和1月15号给你们定期上账,钱不到你只管找我。”

他这么说,一小半是对黄柔,另一大半是为了讨好老丈人。

既然老丈人难得开次口,为了替他还人情,他也愿意接下这个“任务”,寻思着到时候就让生产线给做点,怕卖不完库存积压,意思性的生产点儿,即使不盈利,他也以自己私人的名义每个季度给她几十块,就当给小姑娘的零花钱了。

当然,钱是其次的,主要是让老爷子不那么觉着亏心。

让他毫无负担的度过往后余生,毕竟这病说不定啥时候就发了。

杨海润跟他不愧是多年的夫妻,俩人对视一眼就读出他的意思,微微颔首,表示同意。

黄柔隐约明白了,也是愧疚不已,生怕他们为了还人情而打钱给她们。她虽然穷,但不会要这钱。

“杨叔能否听我说两句?”

“嗯。”

“您的心意我们心领了,可分成就不用了,孩子还小,花不了什么钱,拉扯着慢慢的也就长大了。您健健康康的,我跟绿真,还有学章就满足了。”她温温柔柔的看了顾三一眼。

全程当背景板的顾三终于有机会说话了,“对,旅长,您别这么客气,幺妹也是无心插柳……她,她花不了几个钱的。”

“即使花,也有我。”

其他人还没说啥,小地精先不干了,只见她放下手上的毛线,双手叉腰,挺着胀鼓鼓的小肚子,“我很能花钱哒!我花了我妈妈许许多多钱啦已经,以后还要花更多哟!”

那气鼓鼓的,肉眼可见的生气哟。

谁说她不花钱的?奶奶经常教育她,让她进了城别看见啥都想吃想买,不能乱花妈妈的钱,因为她长这么大已经花了妈妈好多钱啦。

几个大人间紧张而微妙的气氛被她打断,都纷纷笑起来。

“对对对,你很能花钱,我们冤枉你啦。”

至此,杨家人也不管黄柔怎么拒绝,反正事情就这么说定了,第二天就打电话回北京,让送合同过来。杨旅长提出的所谓的“秘方”只不过是个幌子,药就半枝莲和透骨草,也没啥特别高明的地方,只不过是药材特殊。

幺妹带他去把所有的她知道的这两种药都给挖回来了,忽略挖之前的“自言自语”“嘀嘀咕咕”,反正量很大,都让田广峰带北京去了。

他们在北京有固定的药材栽种大棚,还有专门的老药师伺候,比在大河口风吹日晒幸福多了。当然,幺妹还提出一个奇奇怪怪的要求——不能把老药养死,一旦死了效果就没了。

所以,签订的合同上也白纸黑字写明,对药材采摘仅限于新发嫩枝,老树根必须保留。

虽然配方基本就是这两种药,但在经过厂里专家的研究后,又给加了两味佐药,增加它们活血化瘀,消积化瘤的功效。整个组方严谨,配伍少而精良,取名“莲花透骨丸”,商标注册证上写的是“崔绿真”。

当然,后期经过不断实验,根据市场反响,厂里又做出剂型调整,改为“莲花透骨胶囊”。毕竟,胶囊的吸收效果更好也更快,也更“现代化”不是?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黄柔现在发愁的是肥猪和肥羊,她看了一圈,只能先把板油割下来,熬油渣她倒是见过生产队的妇女怎么熬,二嫂也跟她说过。

估摸着先把板油切成鸡蛋大的块,放进锅里慢慢的熬,一会儿有油冒出来,油渣飘起,时不时还“崩崩”的油水四溅,吓得她连忙躲避。

即使在农村干了这么多年农活,可四处乱溅的热油她还是怕啊!她割过最刺手的猪草,踩过最臭的猪屎,却没被这么多猪油炸过。

“怎么,真香!”顾三揉着眼睛进来,黄柔一退就掉进了他怀里。

香香软软,顾三身子骨都酥了。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