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盛唐种牡丹+番外(116)

作者:又生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标签:强强 三教九流 情有独钟 甜文 关键字:主角:苏安(叶奴),顾越(十八)┃配角:太乐署诸君,文坛诸君,朝堂诸君,民间诸高人┃国宝级宫廷乐师的盛世之旅 立意:国宝级宫廷乐师的盛世之旅点击展开

所以,张九龄今夜就没有来,那两团燃烧着的榆柳之火,也没能够与其有缘。

苏安本以为,顾越会在这个时候犹豫,未想,顾越接过红烛,举在火焰前等候,连衣袖都没有动,紧接着,便稳稳当当,从他的面前端过去,递给了李林甫。

顾越又一次从面前走过时,晶莹的蜡油从玻璃的烛罩边滴下,苏安一颤,低头见手背上凝成一朵红色的蜡花,片刻,苏安再抬头,顾越的唇边勾着笑意。

“顾郎是故意的吧?”雷海青扯了扯苏安,笑道,“倒像最近流传的那首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你又乱说,你知道什么诗?”苏安捏紧琴颈,“他是来问我索要妙运的。”

顾越和裴延二位中书舍人,分完蜡烛,站回了殿前,持册簿,宣读各项律令。每读一句,两边的灯火便亮三排,待卷轴到底,整座麟德殿金碧辉煌,亮如白昼。

觥筹交错,诗赋如雨,高冯再次喊话之时,三殿呼万年——“奏《龙池乐》。”

当七十二朵无忧花从两边旋转而来,顾越眼中,入破也成为陪衬,唯剩那位坐在乐阵首席,怀中抱着妙运琵琶,剑眉明眸,云袖芙蓉裳的玉面琴师苏莫谙。

他的手指刚健而灵活,一板之重,七十二双无忧履落于池中,吸水生根,接连轮指,嘈嘈如急雨,打在芙蓉叶面,再接连三段打弦,舞女胡旋,彩袖当空,将尘泥甩尽,及至阳光普照,万花齐放之时,音若玉珠子,忽高忽低,一路行舟抛洒,溅洒得整座殿宇都荡漾起涟漪。曲终,玉拨来回空挑,忽止,满堂皆寂。

苏莫谙与妙运,已是人琴不分,妙运的三只眼睛,就是苏莫谙的三缕青魂。

苏安故意弹错了一个宫音,却没有等到纠正。他抬起眼,再次看了看御座上那位被华夷九州拜为皇帝的男子,心里反倒觉得释然,于乐而言,他没有遗憾。

“顾舍人,顾……”裴延见顾越在旁边神游仙宫,轻声喊他道,“顾越。”

“啊,裴兄。”顾越的目光,离不开苏安五指缠的拨片,“我知道,一会要宣传应制。”

第95章 清明

芙蓉舞姬往两边退让开去,御前的两把榆柳之火仍然欢跃不歇。歌舞结束的那一刻,寒食三日已然成为记忆,而清明之时,很快伴随着诗作与酒词而来。

宦官端漆盘匆匆跑过乐阵的两侧,收集着各家的应制诗词。高冯按惠妃和李林甫之意,掀开御前贡品之上覆盖的红色丝绸,霎时,群臣擦亮眼,惊叹不已。

一棵种在白瓷缸中的柳树,枝条之上串满白面燕子,足有千只,惟妙惟肖。

“清明榆柳绣重重,莫谙弦索毓芙蓉。”李林甫说道,“陛下,此情此景,再听龙池之妙曲,愚臣有感悟,朝廷若是这棵柳树,那么臣等甘为子推燕。”

史传,晋文公重耳后来归国为君,下令家家户户在清明时节用面粉和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拿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以此纪念曾为他割肉果腹的介子推。

李林甫说完这番话,无数文人才子争相借《龙池乐》歌颂圣德,其中有一位,头系紫飘带,面容清秀,会唱歌,苏安很熟悉,是和崔匙早有些交情的陈翰林。

苏安骤然一醒。

梨园是至尊圣者的骄傲,赞美梨园子弟,就等同于表达对皇室的忠诚和敬仰。他早已经习惯被翰林院的文人们追捧,只是这回不同,这回,他面前的人是顾越。

苏安看见顾越执起笔,连忙借捡轸,走到他身边轻声道:“十八,李阁老在宫里翰林院里都是交代过的,诗词绝对不能出彩于陈翰林,否则,将有性命之忧。”

顾越道:“我知道,所以张阁老今日才没有来,不过不要紧,我可以替他写。”

苏安不好多留,暗里推搡一把,想毁去笔画,却没有成功。顾越原本用左手,换成右手,还是能写。苏安一怔:“你的手,好了?”顾越看着他,笑了笑。

羯鼓响起,宦官的细语如柳絮飞扬在御前,至尊与贵妃在金灿灿的诗句里徜徉,而苏安,一边退至帘后,一边听纸页哗啦啦翻开揉皱的声音,气息都要凝滞。

高冯面对三殿,微笑道:“陛下有令,清明评论诗词,先不点名,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若是自己所写的刚好被念到,权当无事,之后,也当能得到赐誉。”

李隆基咳嗽了几声,从众多的《龙池乐》诗词之中挑出三篇,让众人做比较。苏安隔着纱幔珠帘,见李瑛和李亨私下议论,李瑁同杨氏捡回几页金纸默读。

《奉和圣制清明夜宴应制·其一》

金殿重开笑语隆,

水晶池中玉芙蓉。

太平天子清明日,

弦索千门望紫龙。

《奉和圣制清明夜宴应制·其二》

瑶池天半起丝竹,

万里莹火同习俗。

尤盼子推衔春来,

风水初开麦苗足。

《奉和圣制清明夜宴应制·其三》

清明玉楼起新姿,

湖色春光汇龙池。

广秦楼阁锦绣里,

雄汉山河烟火中。

苏安挑起珠帘,顺着惠妃与梅妃的呢喃细语,一桌一桌往下面望:“你们别问了,顾郎写的几句,可我没看清。总归不是裴舍人的,他写的很长很长。”

“不过,能呈去御案的,定有李阁老推崇的那位陈翰林。”张野狐慵懒地靠在廊柱上,斜睨苏安,笑说道,“一看文词格局就知道,应是第三首,勉勉强强。”

妃嫔们笑饮杏仁粥,也有几个托词去侧殿,与情郎幽会。惠妃放下酒盏,揉摁着太阳穴,说道:“陛下,妾喜欢第一首诗。早些年,妾就听姐姐们说过,龙池泉水旺盛,含蓄深沉,望之瑰丽如水晶,今日既见芙蓉生长,来日便让匠人雕刻玉女,侍奉在池中,时刻陪伴龙泉,动中有静,便是‘芙蓉望紫龙’了。”

李隆基道:“也挺有意趣。”高冯哎哟一声。李隆基笑道:“谁来说第二首。”

李林甫站了起来,应声道:“陛下,贵妃,愚臣之见,略有不同。”李隆基道:“但说无妨。”李林甫道;“臣认为,第一首诗柔媚有余,仔细品味起来,字字太平,又没有具体所指,第二首诗,看似意境平淡闲适,实际是描绘百姓生活富足安康,算得有心,而臣最喜欢第三首,一曲清明《龙池》,不仅将湖光山色汇入殿堂,甚至是秦川汉土,也收入锦绣与烟火,岂非是说,陛下已揽尽了四海的才子佳人?纵观朝野,贤者比比皆是,臣虽自惭形秽,却也为陛下欣然。”

李隆基望向裴耀卿。裴耀卿没有动作,只顾着吃糖饧,吃一口,饮一口酒。

温和的龙颜,舒缓的音乐,与春酒的醇香交融,臣子却脸红心跳,暗暗互相试探,究竟三首诗是谁写的。陈翰林难却盛情,险些被逼上柳树,逗得乐人捧腹。

苏安不说话,拉张野狐坐下。张野狐道:“现在放心了?李阁老是好容易才寻着一个他能够容得下的翰林供奉。”苏安道:“也是难为大家了。”

御座,李隆基饮下几位爱子的敬酒,撩开帽前旒珠,选择出其中的一张金纸。

“看来众卿各有所好。”李隆基往后靠向扶手,说道,“只惜今夜,九龄不在,朕,挑挑拣拣,无可称道,唯觉这一首,堪称风雅有趣,大家听一听。”

高冯把诗词拿在手中,缓缓读了出来。李林甫一怔,却开斟酒的侍者。众臣无言静听,但闻,珠帘之内跳出来一声:“怎么是第二首?!”是张野狐的声音。

瑶池天半起丝竹,

万里莹火同习俗。

尤盼子推衔春来,

风水初开麦苗足。

“朕知道,作诗不易,应制更难。”李隆基站起身,一步一步往阶下而去,沧桑的声音,轻响殿内,“尤其,还要避让锋芒,只择平淡之字,难上加难。”

李隆基道:“尚书呐。”李林甫道:“臣在。”李隆基道:“你再替朕,好好地解一解此诗。”李林甫深吸一口气,低眉沉思,半寸红香时间内,汗流浃背。

“陛下,臣愚钝,其二之妙处,在于第二句,瑶池丝竹声传扬万里,普天……”

“好了。”李隆基道,“裴舍人,就李阁老之见,替你的先生,也说说。”

上一篇:京门风月 下一篇:木头,别惹本倌!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