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子午(93)

作者:樱桃糕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标签: 强强 甜文 悬疑推理 爽文 关键字:主角:周祈;谢庸 ┃ 配角:崔熠 古风谈情破案日常 子夜,多少魑魅出没,魍魉暗行,午时,又是车马络绎,锦绣繁华。在这子午之间,是他们在惩治恶戾凶残,守护人间太平。点击展开

崔熠拿起那个马球,捏在手里看,又掂一掂,抛一抛,笑道:“你别说,这球削得挺好,圆, 大小、轻重也都合适,就连这石青枣红的颜色配得也好。”

周祈则拿起那根马鞭,跟她那根雕金镂银有节有毛的“尾巴”不同,这根要朴素得多,鞭杆大约是梨木的,没雕没刻,但打磨得很光滑,绑了没染色的牛皮条,别有一种粗犷素朴的好看。

周祈问:“知道这是谁送的吗?”

谢庸虽心里略有猜测,却仍和崔熠一样摇头。

“估计是淮阴郡王或者静安县主。”周祈道。

崔熠问:“为何这般猜?因为破了神鹰案,县主不用远嫁,所以猜是他们来谢咱们?”这三样东西一看便知道是分送他们三人的。

“也因为这砚台。淮阴郡王与静安县主幼时一度被养在京城北郊,那里离着华原不远,华原青瓷便是这种温润的青中略带些黄的颜色,上面也爱雕各种花纹。”周祈道。

谢庸若有所思地看看她,接着她的话茬儿道:“若是旁人,也没必要这样遮遮掩掩。”皇子皇孙忌与朝臣交往过密,他又是戾太子的后人,就比旁人更小心些。

崔熠突然想起来:“对!我听说淮阴郡王除了爱看书,还爱做各种木工,你们说——”崔熠拿起那木球和马鞭,“这会不会是他自己做的?”

周祈再看那马鞭,上面把柄的羊皮套上还用针线缝了一圈,且缝得颇工整,不由惊问:“现在的年轻郎君们都精通针黹了?”

崔熠摇摇头,挤兑周祈:“阿周啊,你这针线连个男人都比不过了……”

周祈挑眉一笑:“要是比拳脚刀剑,淮阴郡王也比不过我啊。”

崔熠:“……”崔熠看谢庸,等着这位正统儒生给自己帮腔儿。

谢庸微笑道:“没什么打紧的,会不会都是末节。” 说着看周祈一眼。

周祈觉得谢少卿刚才看自己的样子有点儿像看胐胐。比如若有人说:“哎呀,谢少卿,你们家的猫太胖了。”谢少卿八成便是刚才的语气神情:“没什么打紧的,胖了抱着还更舒服些。”想到抱,周猫的心思又开始猥琐起来……

崔熠摇头接着挤兑:“老谢,你就姑息养奸吧。等阿周出嫁,凑不出夫君贴身针线,看她怎么办。”

谢庸再看一眼周祈,笑得更和暖一些:“那有什么打紧的。”

唐伯来喊:“大郎,肉腌好了,可以烤了……”

谢庸答应着出去,周祈从榻上下来,怀里搂着胖猫胐胐,与崔熠一起去后园。周祈看着谢庸的后脑勺,刚才谢少卿说话的语气神态,真是容易让人想多啊。但凡我自作多情一点点,就该以为他要娶我呢,哈哈哈……

崔熠挤兑完周祈,又心有不忍:“没事儿,阿周,等你出嫁,我送你几个手艺好的绣娘。”

周祈却残忍一笑:“吃过饭,咱们练会子刀吧?”

崔熠立刻耷拉下了眉眼。

周祈接着给谢少卿打下手。

谢庸取了最先烤好的一串给她撸到盘子里:“你尝尝咸淡。”

周祈忙接过盘子,伸手拿一块塞在嘴里,嚼完,点头:“好吃!咸淡正好!”

谢庸微笑:“吃吧。”

看着他温润的笑脸,周祈再次感慨自己不容易,长得好看,还这样的神情语气,好在我定力足……

吃肉!吃肉!周祈的一颗色心都化成食欲,吃了一串又一串滋滋冒油的孜然羊肉,又吃了鲜香的烤鱼,抹了蜜汁的鸡肉……

“吃完这一顿,我就斋戒了。”周祈眼馋肚饱地又拿了一小串肉,为自己的没出息找借口。

谢庸点头。

周祈摸摸丰足的胃,心安理得地吃起来。

……

在谢少卿家再次吃了极撑的一顿午食后,周祈真的开始斋戒,清粥小菜了一天,第二日晚间画送出去的三张符。

谢庸坐在她对面,看她笔走龙蛇地用朱砂在纸上画符。

不过三张符,顷刻便画好了。

周祈取了最末自觉画得最洒脱好看的一张递给谢庸:“谢少卿收起来吧。”

谢庸却没接,微微皱眉道:“我没有符袋……”

去大道观请符,不少是有符袋的,周祈这种野道士就没这么讲究了,但如今遇上了个讲究人……

周祈没办法,挽一下袖子,“罢了,我给你做一个。”

周祈去翻一翻,找出一匹松花绿的蜀锦来,从上面剪了一小段儿,又找到一年半载用不到一次的针线,便当真缝了起来。

谢庸在一旁着看她,神色颇正经,眼角儿却翘了起来。

周道长的针线活儿比她写奏表要快得多,缝完了,有模有样儿地咬断线,翻过来,自己拿在手里打量打量,挺好,今日上心缝的,果然比上回缝袜子缝得好。

周祈把符装在袋子里面,递给谢庸。

谢庸看看缝得一头大一头小歪歪斜斜的符袋,微笑着珍而重之地将之放在荷包里。

第84章 同去摆摊

给谢少卿画完符, 周祈的道士买卖又开张了——东市留守的两个小子一个娘子生孩子, 一个祖母病了,周祈便又自己带着陈小六去东市装神棍趴活儿。

笔墨书肆街多了不少生脸儿的,倒不是跟周祈抢买卖的假和尚假道士,而是卖字卖画儿的士子们。前几天回鹘使团还在的时候出了礼部试榜,少数的幸运儿及第了,其余落第的倒霉蛋们有的回乡,有的则留在京里谋出路。

原先这些乡贡和生徒大多住在各地进奏院或行馆, 并不用自己花销,如今却是不行了,不管及第等铨选的, 还是落第谋出路的,都要自己负担。

长安米贵, 士子便各自想起了办法。及第者有名声,又还好些, 落第的, 不少便跑到东市摆起了小摊儿。

对这些读书人摆的摊子,市署向来是不大管的——谁知道这里面的谁哪日就成了同僚甚至上司呢?

看着这街上多出来的年轻面孔,周祈觉得,替两个小子摆几日摊子也挺好的。

在周祈对面摆摊儿的小后生大约十七八岁,脸水嫩嫩白生生的,长相颇为清秀,雅言中带着些江南的水气,每对上周祈的目光, 便有些脸红。

周祈一颗姨母心发作,哎呦,啧,啧,多乖巧的小后生……

陈小六咧嘴,老大尽惹些风流债。

扭头看见谢少卿走过来,陈小六忙站起行礼,心下却暗道,这回老大要翻船,正宫来了!

周祈甩一下拂尘,对谢庸打个问讯:“谢施主,这一向可好?”

看看昨日还在自家吃八宝饭的周祈,目光又扫过对面的清秀小郎君,谢庸微笑道:“还好。”

周祈接着随口问:“谢施主是来买书的?”

谢庸笑道:“那倒不是,是来看看哪里能摆个摊子。”

周祈微瞪眼睛,莫不是买古籍字画把月俸花没了?这也是个手指缝大的人啊。周祈又想到自己成天去人家混吃混喝,谢少卿缺钱,也有自己一份功劳,不由有些讪讪的,刚想说什么,便听谢少卿道:“免得日后大同世界了,没有官做,把卖字卖画的本事丢得生疏了。”

周祈:“……”意思就是他闲极无聊了,看人家卖字卖画想来抢个买卖、凑个趣儿。想不到谢少卿也能这般活泼,甚好,甚好啊!

谢庸许原来真还卖过字画儿,一副熟手模样,不用人指点,自去街上买了笔墨纸张,随意在周祈斜对面找了个空儿,写了两张字样子摆上,手里拿一卷书,坐在不知跟哪家店铺借的蒲团上看起了书来。

偶有朝中官员行经于此认得他的,只略诧异,旋即就明白了——大理寺约莫是有大案吧?少卿都乔装了来暗访了。

自谢少卿来摆了摊子,周祈就不想看别人了。其实要说白嫩水灵,还是对面的小后生,谢少卿即便笑得再温煦,也掩不住骨子里的刚硬,但——为什么还是觉得谢少卿更禁看?

大约是看熟了的缘故。

陈小六觉得,以谢少卿性子为人,能做到这般,自然是对周老大情根深种了。周老大相貌堂堂,性子也好,但能让谢少卿这般——定是因为她已经翻过墙了。周老大虽翻过墙了,但她性子不羁,哪会安心拖家带口上笼头?又定是不给谢少卿一句安心话,甚或要始乱之终弃之……

陈小六满脑子的传奇路数,看向自家老大的目光越来越鄙夷,看斜对面的谢少卿则越发同情起来,孽缘啊……这么好人儿就栽在我家老大手里了。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