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春刀与绣花针(111)

作者:带带带太监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标签: 布衣生活 甜文 关键字:主角:阮呦,陆长寅(阿奴哥哥) 锦衣卫都指挥使他认栽了 逃荒三年后,阮呦陪着兄长进京赶考,恰逢锦衣卫出行, 百来十人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正押送着一批戴着枷锁的犯人,十里长街上木门紧闭,萧瑟冷清,空无他人。点击展开

阮呦心底还是不安,“那、那我陪哥哥一路去。”

“不行,”阮雲眉头皱了一下,很坚决地拒了她,“你相信哥哥,最多一个时辰哥哥就回来。”

这样的事怎么能让呦呦参进去。

阮呦只好犹豫着应下。

阮雲走后,阮呦就又回了屋子,她展开那幅画,手指抚摸着遮挡住的那一处画,想了想,她从针线中挑出黑色和金色的线来,在画上描摹出一道人影来。

阮雲出去后不到一刻钟,阮呦的心跳忽然乱了起来,胸口闷闷的,几乎喘不过气来。

这是好久都不曾有过的征兆。

同四年前凤头岭有匪来袭那一日的感觉是一样。

阮呦慌了,一下子意识到什么,啪地一下撂下东西,快速追出去。

哥哥不能出事!

她跑得快,许久没有复发的哮喘又开始了,眼眶周围忽然泛着黑,呼吸不畅,她扶着墙壁,试着调呼吸,额头滚下大颗大颗的汗珠,脸色雪白。

心跳却越来越快,几乎从嗓子眼蹦出来。

不能急。

她得去找一辆马车。

她试着轻轻拍着胸口呼吸,视线却越来越黑,头越来越沉,几乎抬不起头来。

一想到哥哥可能会出事,阮呦眼眶发红,就在绝望之际,她瞧见了几道熟悉的身影,几个穿着华丽的飞鱼服大摇大摆地走过来。

“阮姑娘?你没事吧?”

“去救救我哥哥……”阮呦大口地呼吸着,声音破碎,憋她红了一张脸用尽全力,带着哭音,“他去了城西张府……路上……”

“求你们……”

话未说话,视线骤然顿入一片黑暗,失去意识之际,阮呦鼻尖闻到了一股熟悉的苏合香。

赵乾伸手去接,却晚了一步,在看见眼前的人后,愣了一下,快速缩回手。

“大人。”

第83章

少女的闺房素净雅致, 雕刻着桃花木箱别具一格,案几上摆放着的应景的梨花和莲子糕, 两三本史记, 纱帐上坠着的四角香囊和特意制作的干花, 无不透露着别样的小心思。

徐太医开了药方, 正在厨房里煎药,他自打告老还乡后就再没有亲自煎过药,就是他那老母亲感染了风寒, 熬药的是也是仆人去做的。

但他能在眼前这位大人的要求下不去煎药么?

他不要命了。

他还想活。

徐太医只好在心底叹一口气, 认命地去煎药, 他坐在土灶面前,点燃了膛火,从一旁叠得整整齐齐地柴堆旁夹了一捆扔进去, 见火烧得旺盛,他便打量着这间灶房。

阮家厨房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整个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 里摆着各式各样新奇的炊具,锅里留了很多吃食,此刻灶台上摆着一簸箕的糖稀炒米, 另外一个大铁锅里还装着浓郁发白的猪骨汤和一碟子白馍馍,头顶还悬着一排腌制得朱红的烟熏腊肉。

徐太医坐在小板凳上闻着香气, 肚子不自觉地就叫唤起来,原是想忍着,只是肚子里的馋虫被勾了起来, 他只好用勺子舀了一盅炒米抱着吃。

也不知道是怎么做的,看着也就那么回事,偏生吃起来就是香得掉牙,嚼着脆生生的,甜滋滋的带着焦香和米香,怎么吃也吃不腻。

很快……煎药带来的不情不愿的情绪就这么散了。

锅里熬着的药开始咕噜冒泡,一阵浓浓的苦药香气铺天盖弥漫整个屋子,他才放下炒米将火熄灭了,抱着熬好的药出去,临走的时候又从怀里掏出一小锭银子置在灶台上,然后用台柱子上挂着的竹筒装了满满两杯炒米戴在身上。

徐太医端着药罐子推开门的时候,正好就见那位大人在坐在阮家小姑娘的床衔边上,此刻大人低着头在看什么,他的手指轻轻展开一张折叠起来的白布,上面刺绣着一半的画。

他跟着偷偷打量一眼,就愣在原地,眸中掩饰不住惊色。

十来米长的绣画里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远山、宽阔河面,柳林田畦、童手挑夫,色彩鲜艳,场面热闹。

城内街道上人声鼎沸,车辆络绎不绝。各行商贩神态各异,江面船舱上增添了歌舞表演、戏剧、猴戏的场面。

三千明灯遥遥挂在天际,十里长街尽是花灯,天空烟火璀璨,绣出来的画色彩斑斓,金碧辉煌,人物动作栩栩如生,宛若在动,给人带来震撼的冲击感,倘若绣成,只怕是惊世之作,国之瑰宝。

徐太医觉得这副绣画中的场景多多少少有些眼熟,那其中的几家铺子他更是有印象。

这是绣的除夕夜的灯会夜景。

陆长寅眸中亦是赞叹,他看得很仔细,目光落在画中一处角落时,忽然愣了神,手指抚着那一处绣画,看着熟悉的雅茗轩茶楼,那旁边的灯铺………以及几道人影,眸中的坚冰化成一滩春水。

除夕夜时,这里没有他。

但在这副画上,这里有他,就陪在她的身侧。

陆长寅抬头,看着床榻上睡颜静谧的阮呦,心底胀胀的,又酸又麻。他俯身,轻轻地吻上她的额头,缓缓下移,落在鼻尖,直到那张微翘的菱唇,他停了下来,阖了阖眼,匿下难熬的隐忍,抬起头来。

若他是个正常的人就好了。

但那样就不能遇见她了。

“药。”他淡淡开口。

徐太医忙抬起头,恭敬地将药碗递给他。他咳了一声,“大人,阮姑娘这个病需得将养着,万万不可劳累,她这病突然发作也不是一时急气,是这些日子都没休息好,这是身子亏着了。”

徐太医低着头,看着床榻上几乎快成纸片人的阮呦道,“阮姑娘肝脾气虚,想是郁结于心,所以食欲不振,在下这些时间也发现她消瘦许多,她本就体寒,不易受孕,若是太过消瘦,只怕日后更难有孕……”

怀了孕也是滑胎。

陆长寅淡抿着唇,勺子轻轻搅拌药汤散热。

徐太医见他未开口说话,便叩首道,“在下开了些药替姑娘调理身子,若大人没有其它的吩咐,在下就先行告退了。”

陆长寅微微颔首。

徐太医就退下去了,临走的时候,他转身回头。

屋子里,风吹帘动,青丝乱舞,那位大人低眸,唇靠在药碗,含了一口药,缓缓俯身。

徐太医立刻扭过头。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他离开了阮家,心底却感慨,那位大人想必真如夫人所说的,爱极了阮家姑娘,否则那样凉薄冷清的人,能面不改色挑断人脚筋的狠人,又怎会有如此深情温柔的一面。

瓷勺撞在碗边,发出清脆的声音,屋外的风大,吹动木窗咋咋作响扇动着,纱幔飘逸着摇动着。

砰的一声,木窗吹得阖上。

屋里已不见人影。

张府。

张家大夫人此刻在小花园剪花,她手里擒着剪子,走了几圈挑了几朵上好的牡丹花剪下来,递给身后的知巧。

“过会儿就把这些花摆老爷书桌上,也好应应景。”

知巧抱着细口宽底的白瓷青纹花瓶,见她挑的这些大富大贵的花儿,神色有些僵硬,想到老爷嫌弃的眼神,她眉眼闪烁了下,有几分不认同,到底还是忍下来没说什么,转了口,“夫人,大少爷这些日子念书辛苦,到不如放在大少爷的书房里也好让大少爷看书看累了赏赏花,歇息片刻。”

张夫人一想,点点头,“你说得是,那这花就放颜哥儿屋子去罢。”

她将最后摘的一枝插进花瓶里,满意地看了看,才往自己的院子走,“让桃儿叫厨房给我蒸碗芙蓉米糕端过来。”

“欸,奴婢这就去。”知巧行了礼就抱着花瓶退下去了。

出了花园,她才稍稍缓了口气,瞥了一眼手上的花,心底吐一口气,这花要是送进老爷的书房,不知道又得闹多大的脾气,到时候两口子又是争休不止。

老爷自诩清流,向来厌恶大夫人身上的铜臭之气。

她抱着花瓶去程方南的院子,就正好见知苏坐在凉亭绣着鞋垫。

“知苏。”知巧唤了一声。

“姐姐,”知苏回头,见她来了,连忙笑着起身。

“这是在给大少爷纳鞋垫?”知巧瞄了一眼,若有所指。

知苏脸红了一下,娇嗔一声,“姐姐。”

她将怀里抱着的花瓶递给知苏,想劝什么,“拿去放大少爷屋子里罢,你啊………”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