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精三岁半(528)

作者:老胡十八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种田文 重生 甜文 年代文 主角:崔绿真 我靠吃土发家致富 小地精只要吃土,就能听见小草草们说话,于是,七十年代一枚名叫“崔绿真”的三岁萌娃,通过吃土认识了稀有的极品翡翠兰、救命的老山参、漂洋过海的远古物种海椰子……并带领全家发家致富奔小康,顺便帮妈妈找到真爱,助力七个姐妹改变前世悲惨命运,宣扬劳动获得幸福与成就的故事。本文行文顺畅,故事情节循序渐进,通过幽默而充满童趣的语言,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石兰省阳城市,为我们缓缓展开一幅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城乡画卷。 点击展开

顾学章脸色依然难看,他想不到,就在他眼皮子底下,居然存在这样的蛀虫单位!

“顾书记咱们上办公室?”林建平腆着脸,战战兢兢。

顾学章还就偏不走,一屁股坐板凳上,“我倒要看看,花了咱们七十万财政款盖起来的单位,到底有多威风。”

以林建平为首的一群中年人,吓得直咽唾沫,亲娘老子啊,顾书记生气了啊!别看他年纪轻轻,可手腕却是老干部也没有的,大家立马也不上楼了,就把凳子一圈围起来,个个低垂着脑袋,缩着手,就像等着老师批评的学生。

顾学章的情绪平复不少,他直截了当问:“你们还有贷款额度吗?”

“有有有,今年的还有五百多万。”

“多多少?”

林建平懵了,“书记的意思是……”

“我问你,额度具体还有多少。”

林建平额头上的冷汗还没干,又冒出一层,天王老子啊,他哪知道具体的是五百多少万来着?他只是前几天听下头人说了一下。

“具……具体的我……我也不知道……”他弱弱的说,眼睛不敢看这位活阎王。

顾学章不出声,看向他身后一群人,“你们谁知道?”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低着头,不敢说话。

顾学章实在是被气狠了,这就跟班主任不知道自己班上具体有多少个学生,管家的人不知道账上到底有多少银子一样,这他娘的还管什么账,教什么书!

他死死的盯着他们,“你们真的谁都不知道吗?”

大堂里落针可闻,最终还是一个戴眼镜的男人小声说:“五百一十八万六千四百三十二……这是截止昨晚下班前的数据。”

顾学章视线“唰”的射过去,这是个很普通的男人,发际线很高,镜片很厚,目光略显呆滞,脸上斑块纹路也比周围的人多一些,明显是农村出来的。

他点点头,“那存款呢?”

眼镜男迅速报出:“一百二十一万四千三……也是截止昨晚下班前的数据。”

当然,顾学章不懂银行记账的方式,也不会干班门弄斧的事,只要能报出来,哪怕是急中生智瞎报的,那也比林建平强。他站起来,看着眼镜男,“你叫什么名字?哪个科的?”

“我叫李超英,信贷管理部的。”

超英,听名字就知道,大概是五八年生人,现在二十八九岁,不过看样貌却像四十出头,跟他差不多。

或许是看出他的疑惑,李超英腼腆的笑了笑,拘束的搓了搓手,“我六岁以前只有小名儿,上一年级才取的名字。”

原来如此,三十三四的年纪,正是单位业务骨干,信贷部能知道存款信息,也难为他了。顾学章点点头,“那你跟我说说,你们现在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李超英看了林建平一眼,见他点头,这才啪啪啪说开。农商银行虽然房子是盖起来了,可上门的客户却不多,一是大家没听过这名字,有农业银行,也有工商银行,可这农商银行是个什么鬼?没名气,自然就拉不到存款,信用社和农业银行的贷款名额供不应求,申请的人能把队伍排到火车站去,可他们这儿却门可罗雀。

明明还有五百多万的额度,却无人问津。

国家放这么多款给他们,却被他们放着发霉,顾学章恨铁不成钢,“贷不出去不会想办法?”等着别人找上门,那就只能等着饿死!

李超英嘴唇蠕动,什么也没说。

顾学章太熟悉这样的神情了,知道他有苦衷,他理解这种有想法又屈于人下的感觉,索性也不当着众人的面说了,找个借口先离开,让林建平写个自检自查报告来他需要看见反思。

至于整改,能者任之。第二天晚上六点半,一个名叫李超英的青年,走进了阳城市□□。所有人都不知道,在这个傍晚,属于能人的时代就要来了。

崔绿真也不知道爸爸怎么“争取”到的贷款,反正当天晚上,她就接到王秘书电话,让她准备一份贷款申请书,把贷款事由、用途、项目计划写得详尽些,如果顺利的话,这周内就会有消息。

绿真高兴坏了,没想到爸爸的效率这么高!

美国那边,田恬已经接洽好了,也签了合同,蔡明亮和张秋萍也跟学校提出了休学申请,但学校考虑他们是出去“深造”,自然只有同意的份。不仅爽快同意,还让他们不用休学,期末考结束后把书本带出去自学,两个月寒假,再新学期加一个月就够了,不影响课程进度,明年也不用重新修读一年。

至于许杰和张良军,因为他们曾经的特种兵身份,怕政审不过,杨旅长帮着想了点办法,成功的把签证办下来了。

过完元旦节,绿真就在翘首以盼,盼着他们寒假早点来临,终于,1986年元月10号,她集结到的四名“工人”,雄赳赳气昂昂上了去美国的飞机,顺便,她为该回家看看了。

一年没回来,他们家门前的马路似乎变窄了不少,仔细一看,还真是窄了。因为马路两侧不知何时多出来许多房子,沿着马路直接延伸到乡镇府所在地,另一头则是来到山脚的苏家沟外沟,再过去就是杨美芝开饭店的地儿……一直到人民广场,大河口变了大样!

“让你不回来,都认不出了吧?”几个伯娘取笑她。

“这……这也……”以前的田野,现在全是房子,她都不知道,这些房子是什么时候多出来的,里头住的是什么人,以及,大河口真有这么多人居住吗?

要知道,大河口乡是典型的农业乡,在皮革厂之前,工业为零。可现在,乡镇周边机器“轰隆隆”的地方,冒白烟的地方,盖石棉瓦的地方……都是工厂!

当然,十之八九都是皮革厂,什么向阳皮革厂,红星皮革厂,李家皮革厂……虽然规模不如大河厂,可每一家都有订单。

“你看,机器就没停过。”王二妹酸溜溜的指着,一家家的,“都是咱们家培养出来的得力干将啊……”

是啊,要不是他们家先干起来,这里的人谁知道人造革?要不是他们招的工人,手把手教会他们,谁知道人造革怎么做?现在好了,技术学到手,拍拍屁股走人,自立门户去了。

大河厂就是再大的名声,生意也会受影响,总有不明真相的外地客商冲着“大河”的名头过来,结果便宜了这些“大河口”们,你说她能不气?

绿真安慰道:“伯娘犯不着生气,只要是有利可图,就会有人模仿,咱们专心做自己的,最终还是质量说话。”

王二妹这才展颜,“这倒是,咱们大河厂的就是能打,虽然被他们不要脸抢了生意,但订单也没见少。”

那是因为老百姓日子好过了,总体对皮革制品的需求量成几何倍数增长了啊!绿真没说出来,挽着她的手,顺着马路走了一圈,又绕回来,“就是咱们教出来的也没啥,以后要能遇到啥困难,说不定别人还记咱们好呢。”

她发现了,这一路上,几乎每一家皮革厂的人都会主动跟她们打招呼,态度热情而尊敬,看来大家都还是默认他们家的“领头羊”地位,其实这样也挺好的。

任何一个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向着统一化、标准化、精细化前进。

从美国电脑行业那儿学来的经验,大家既然是做一个行业的,可以趁着目前地缘和先发优势,成立一个阳城市皮革制品工业协会,制定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凭此标准甄别优劣,这样就不用担心有“害群之马”坏了整个大河口皮革厂的名声。

因为不符合标准的,大家可以不承认,不接纳,甚至驱逐出大河口。

靠着这个先发优势,说不定大河口还能把他们自己制定的标准扩散到全国各地去,让大家一起遵守规矩,能省多少心呀?

光想想,绿真就绝望划算,值得一试。

只不过,王二妹的心思却不在标准化上,“绿真,不是伯娘说你,你怎么能用自个儿的钱送他们出去学习呢?见了美国的花花世界,还会有人回来吗?”这密密麻麻几十个皮革厂,就是他们的叛徒”。

王二妹咽口唾沫,“要是不回来,你的钱就得打水漂,说不定还会被侦查,治你个协助他人叛逃的罪,你以后可是要当公安的,怎么能留下案底呢?”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