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精三岁半(497)

作者:老胡十八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种田文 重生 甜文 年代文 主角:崔绿真 我靠吃土发家致富 小地精只要吃土,就能听见小草草们说话,于是,七十年代一枚名叫“崔绿真”的三岁萌娃,通过吃土认识了稀有的极品翡翠兰、救命的老山参、漂洋过海的远古物种海椰子……并带领全家发家致富奔小康,顺便帮妈妈找到真爱,助力七个姐妹改变前世悲惨命运,宣扬劳动获得幸福与成就的故事。本文行文顺畅,故事情节循序渐进,通过幽默而充满童趣的语言,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石兰省阳城市,为我们缓缓展开一幅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城乡画卷。 点击展开

“真的,爸爸,我觉着不可忽视,咱们必须行动起来。”

目前来看他是对大河厂死心塌地,可难保诱惑太大啊,如果对方给出比她们还高的分红,给出更好的养老条件,谁也不敢保证他会不会动摇。

顾学章看她是真着急,沉吟片刻,转而问起别的:“大学很辛苦吗?”

“嗯?”

“是不是在学校发生不开心的事了?跟爸爸说说,保证不告诉你妈。”顾学章温柔的说着,他工作忙,离得又远,每次打电话说不了几句就被两个孩子抢走话筒,确实可能疏忽了她,他需要反省。

崔绿真不明所以,“不辛苦,很开心,同学们都很照顾我。”顿了顿,“爸爸你觉得我的担心没必要吗?”

顾学章揉了揉太阳穴,“知道你是为大家好,可有时候,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看一个人不仅要看他需要什么,还要看他不需要什么。”

绿真不懂,她上了一个学期的刑事技术,几乎没一门课的老师上课都爱举例子,用他们在职业生涯中遇到的血淋淋的例子来说明坏人有多坏,犯罪分子有多狡猾,听得多了,绿真对人性也有了怀疑。

人之初性本善是成立的,可在大染缸一样的成长环境中,谁能始终如一的保持“善”呢?也许某个细节,某句不经意的话,人性刘变了。

“黄永贵是需要养老,有一份能带给他尊重和体面的工作,还能负责他的养老问题,这是他目前最需要的,可你有没有想过,那些高额利诱,那些口若悬河却不一定兑现得了的承诺,他需要吗?他犯得着为那些不需要的东西放弃现在拥有的东西吗?”

崔绿真忽然醍醐灌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是啊,她只担心外头诱惑,却忘了他本性其实是一位善良而知足的老人,他只想安度晚年。

顾学章起身,“况且,他侄儿、三个侄孙都在厂里,如果他出走,就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沉没成本太高,他也会慎重考虑。”

绿真点点头,这就跟爸爸一直不愿接受调令去省城一样,牵一发而动全家,“所以爸爸当初才会极力要求他们家来人上班?好把他们捆在一条船上?”

“也不叫一条船上,咱们又不是干非法买卖,只是对他那样的核心技术人才,能今早实现利益捆绑越安全,有助于咱们掌握主动权。”

绿真懂了,这就是爸爸的用人知道,管理一个小小的工厂跟管理整个阳城市比起来,爸爸的经验更丰富,也更有用。当然,这就是政治与生活的区别,她年纪太小,还不能完全理解。

“但该维系的还是要维系,这样吧,明天我还有事,你带你大伯上黄家拜个年。”这算是让她代表整个厂子,作为话事人第一次崭露头角的意思。

顾学章踱步来到窗前,“以后,家业还是要交到你手上。”小汤圆虽然可爱,却没有她的聪明和悟性,成不了大事,小橄榄只对数理化感兴趣,以后很大概率是当个科学家或者科研人员,他们的情商都不足以支撑起这份家业。

交给崔家其他女孩?顾学章没想过。两家人能有今天全靠绿真,可以说这个家就是绿真的,谁也没权力夺走属于她的东西,现在虽然大家都有参与管理经营,可在他私心里,这都只是暂时替绿真守业,等她长大有能力接棒的时候,家还是要还给她。

创业是她,守业靠大家,以后攻业是她,传业也该是她。

这是顾学章和黄柔心里都知道的。

崔绿真明白爸爸眼神里的鼓励,顿时高兴得龇牙咧嘴,敬礼:“是,爸爸,保证完成任务!”

第203章

果然跟顾学章预料的一般, 黄永贵直言不讳,说有好几个厂子来挖他,自己说总比老板从别人嘴里听说更好。反正他坦坦荡荡, 表示绝不会离开大河厂,以后哪怕是大河厂倒闭了, 顾家干啥,他就跟着干啥。

老爷子说得眼眶泛红, 要不是顾家三口, 他还在广州沦落街头呢。这份恩情,就是别人免费送他一个厂,十个厂也不会动摇的。

崔绿真后悔自己小人之心了,忙诚恳的道歉,又承诺等开春后安排厂里职工们出去旅游一趟。

自从《庐山恋》火了后,中华大地上开始出现“旅游”这个词, 引发了一阵旅游热潮,尤其庐山风景区,那个热门哟!黄家人听了都非常高兴,直夸绿真关心员工, 给大家创造福利。

其他工人听说,本来就不想走的, 心更稳了。

原本有点动摇的,也不想走了, 为了稳定, 也为了好福利,去其他厂福利不可能跟得上。

初八开工的时候发现,走掉的都是那几个平时就三心二意的,真正做事踏实, 吃苦耐劳的还在,倒也不算损失。甚至绿真又以人手短缺为由,重新招了一批二十名工人,将皮革厂规模扩大到五十人,加上崔顾几家人在里头,现在也算个不大不小的工厂啦!

她这么一上来就大刀阔斧的招兵买马,大人们不是很能理解,背后悄悄问崔老太,“绿真是不是太大手笔了?”

崔老太早得了孙女的嘱咐,“放心,她有主意。”

“这孩子,有啥也该跟咱们说说,不声不响招这么多人,一个月光工资就多开出去好几千……”

“呸!滚一边儿去,还有脸提几千块,你要不回来那两万咋不说呢?”崔老太给刘惠脸上啐了一口。

刘惠只好讪讪的住嘴,要不是幺妹,她这八万还要不回来呢。她也不是不识好歹,只是一时嘴快,不会说话,每次不说话还好好的,一张口就让婆婆抓狂。

崔绿真现在要搞的就是规模效应,既然大河口乡开起这么多皮革厂,大河厂想要脱颖而出,就必须有能让客户记得住的“点”。

是,他们是上过报纸和电视,在国内都算小有名气。可名声这东西,如果不加以巩固的话,很快就会消耗掉,而继续上电视?大家都不会愿意花这钱,不如来点实际的。

扩大规模,让大河成为全市最大的皮革厂,产量最大,占地面积最大,工人数目最多,让别人一提起皮革厂就想到他们家,这就是崔绿真的目的。

她已经跟黄永贵商量过,也征求过外公的意见,为了这事她忙得脚不沾地,胡峻想来好好看看她,结果也没见上几面,他也被导师匆匆叫回北京。

首先要再买几块地,把厂房盖上,甭管用不用得上,哪怕当仓库,也要“占着茅坑”。正好原来厂子周围一片责任田都是同一家人的,买过来也划算,用不了多少钱。

这事崔建国出面,跟农田主人约好,二月二龙抬头那天来家里签合同,顺便请那一家子吃顿饭,大伯舍不得出去外头下馆子,鸡鸭鱼肉买回来,家里七八个女人整治一桌饭菜不在话下。

喝到酒酣耳热的时候,门口大马路忽然闹哄哄的,小汤圆端着碗,里头是堆成小山一样的饭菜,哒哒哒跑出去看热闹。

“哎哟你慢点儿,别把碗摔了。”老太太急得在后头大喊,“明明跟绿真最像,却没绿真懂事,她姐有她这么大的时候,做啥都稳稳的,哪里用大人追屁股后头跑呢?”

正说着,小丫头又端着碗跌跌撞撞跑进来,“奶,奶,我春苗姐回来啦!”

“春苗?不是才去深圳吗?”

众人都觉着奇怪,才过去复工没几天,又回来干啥?

“还有,还有个大哥哥,还有小轿车,红旗牌哒!”

“哟,你还知道红旗牌呢?又是跟着你姐学的吧?”大家都逗她玩儿,压根没把“大哥哥”听心里去,估计是春苗同学或者老乡什么的。

只有崔绿真,忽然心头一动,忽然想到什么,赶紧拉了拉妈妈,让她去多准备几副碗筷。

果然,没一会儿,一群人来到大门口,最前头的是一对穿着考究的中年男女,西装配洋装,脚下的皮鞋锃亮,那阿姨耳朵上还戴着两颗温润明亮的白色珍珠,脖子上也是配套的珍珠项链,还系着一条粉蓝色的丝巾,歪歪的打个结……洋气极了!

春苗和一个高个子男人走在后面,提着满手的礼品,“叔叔阿姨,这就是我四婶家。”

中年男女不急着进门,只是站在门口客气的笑笑,对着院里二三十号农民点点头。

又不去哪儿,大人们都只穿着家常的解放装,裤腿卷得高高的,有的穿拖鞋,有的趿着鞋帮,头发也是长的长,短的短,男人们耳后还别着半根舍不得吸的纸烟……可不就地道的农民形象嘛?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