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精三岁半(445)

作者:老胡十八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种田文 重生 甜文 年代文 主角:崔绿真 我靠吃土发家致富 小地精只要吃土,就能听见小草草们说话,于是,七十年代一枚名叫“崔绿真”的三岁萌娃,通过吃土认识了稀有的极品翡翠兰、救命的老山参、漂洋过海的远古物种海椰子……并带领全家发家致富奔小康,顺便帮妈妈找到真爱,助力七个姐妹改变前世悲惨命运,宣扬劳动获得幸福与成就的故事。本文行文顺畅,故事情节循序渐进,通过幽默而充满童趣的语言,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石兰省阳城市,为我们缓缓展开一幅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城乡画卷。 点击展开

果然,顾学章眸光微动。

她的声音仿佛天生就有安抚人心的能力,闹事群众在她的字句里渐渐平息下来,直到她“念”完,其他人方才忍不住出声:“啥叫服装批发市场?在哪儿?”

“浙江省温州市那不是外省了吗?”

“去外省务工?工资怎么说?”

大家七嘴八舌,左一个问题右一个问题,但好在没有再乱哄哄的,大家都是读过书的,有人提问的时候大家都不说话,直到问题提完,幺妹解释完,又才轮到下一个。

“温州服装批发市场是一家新兴个体企业,现在仍对于起步阶段,正在筹盖厂房,先去的可以参与房屋工程建设工作。”

啥叫“房屋工程建设工作”?咋感觉这么绕口呢?

顾学章嘴角抽搐,上工地搬砖让闺女说得这么清新脱俗,实属不易啊。

“那工资呢?工资咋算?”

幺妹深吸一口气,“照着”笔记本念:“按天结钱,每天一块半工资,还包吃包住,虽然吃的住的不会太好,但也不会风餐露宿。当然,工资也有高低之分,有技术含量的水电工两块五,大工两块,小工和女工一块半。”

听但有具体的工资标准,大家放心了,虽然大家已经反应过来了,压根不是啥高档工作,就是工地盖房子……可只要有钱拿,只要能吃上饭,大部分人还是愿意的。

毕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没啥坏心眼,就是要工作,都沦落到这份上,一份养猪场工作都能争得打破头了,还端着知识分子的架子干啥?

有钱拿,有饭吃才是第一要务。

最关键是,工资日结,绝不会拖欠,每天就在工地干活,不出去的话花不了钱,一个月下来也能省四五十块。反正去是政府包火车票的,大家只用带上铺盖和饭盒就行,亏不了。于是,当场报名的人数可不少,足足有上百人!

正巧,去食堂拿吃的人也回来了,大家抬来几大蒸笼的馒头,揭开来,把热气腾腾的大白馒头分出去,一人两个,老人和孩子也不例外,甚至还每人一碗温开水,噎不着。

青壮年们忙着排队登记就业信息,饥肠辘辘的老人孩子领到了吃的,剑拔弩张的氛围一瞬间温馨下来,甚至还带着点生产队吃大锅饭的热闹劲儿。

其他工作人员悄悄对崔绿真竖起了大拇指,看吧,这就是顾专员的闺女!虎父无犬女,小小年纪就这么有勇有谋,将来前程比父亲远大着呢!

年轻人们既羞愧于自己的无能和胆小,又佩服崔绿真的智谋,一时间连带着队顾学章的偏见也没了。他要真是个靠着裙带关系上位的无能之辈,又怎么会教养出这么优秀的女儿呢?

等市公安局的人赶到,知青和家属们已经被送出门,各回各家了。幺妹眯缝着眼看着那个最先跑出去找公安的女孩子,如果她没记错的话,两个单位距离并不远,一来一回压根用不了这么长时间,这样十万火急涉及人命的事儿,就是蜗牛爬也给爬到了。

她拽了拽爸爸袖子,提醒他注意这个女孩子。

“我还没问你,怎么扯到批发市场来?”

幺妹“嘿嘿”一笑,害羞的说:“情急之下我也想不到别的单位愿意接收啊,但批发市场爸爸可以让我做主的对不对?”

顾学章拍拍她快到自己下巴的脑袋,“行啊你,别说招几个工人,以后咱们家所有事都让你做主。”通过这一次,他真正意识到,闺女不止是商业上的鬼点子多,她的大局观,也是他自愧弗如的。

一面找公安,既做好暴力镇压的准备,又能维护现场秩序,一面还能想到给分派吃的,关键还没派错,就是曾经跟他共事多年的前秘书,也不一定能想到这么多。

当他身陷囫囵,无法向手下下达命令时,他的闺女,已经代替他指挥了大局,甚至做得比他还好!

作为父亲,顾学章第一次享受到女儿带给他的安全感。

就像战场上,他能把自己的背部,完全交给她。

顾学章只觉鼻头微酸。

但他很快拍了拍她肩膀,“今天这招‘假传圣旨’做得不错。”

他已经看过了,她那本“照着念”的笔记本上,啥也没有,能临时组织那么多公文性语言,说明最近整理文件的工没白打,他顾学章的闺女真是好样的!

因为撒下了大谎,当天晚上,他们立马给黄外公那边去了电话,知道设计图出来了,准备招工开始干活,他们才放下心来——谎还是能圆回来的。

批发市场也没比蛇口的大多少,压根用不了多少工人,可现场报名的太多,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难处,要么伴侣生病,要么兄弟姐妹残疾,要么父母老弱,儿女嗷嗷待哺……顾学章不忍拒绝他们,干脆把凡是报名的都拉去温州,工地上能用几个用几个,用不完的就让他们在当地打短工,怎么说也算是就业了。

工地的工作其实不难,只要肯出力气,抬石棉瓦,挑沙灰拌水泥,有的是活儿干。工地伙食虽然不好,但至少玉米馍馍青菜汤管饱,比在阳城市饿肚子强!

两个月不到,批发市场的档口就盖好并装修好,水电接通了。而去的知青们,痛痛快快结到斤百元工资,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了。

而其他当初嫌弃工资低工作苦没去的,那可真是悔得肠子都青了,天天在家里候着天上掉馅饼,可人不嫌弃的都拿上工资了!其中不乏许多想要著书立说的知识分子,天天守在文化宫和作家速成班门口等着幸运之神降临,或是拿着诗稿四处乱投的,现在都快饿死了,还写啥小说啊!

有能力的在哪儿都有能力,有几个吃苦耐劳的知青,干完工地上的活儿,晚上还接钉纽扣、编中国结、装玩具的手工活回住的地方做,能多得块把钱,一个月下来比有正式工作还挣得多!干脆打电话回来,让家里其他人也过去,专接手工活加工,比种地轻松,还自由嘞!

顾学章听说,让各街道积极鼓励大家出去,为了方便家属远赴温州,继续一天二十四小时值班开介绍信。曾经最高纪录达到一天开出去三十份介绍信的程度!阳城市成了温州市最大的外来人口来源地!

要知道,这些人去了温州,可他们的爹娘孩子还在阳城,挣的钱不也得带回花?花在阳城,那就是给城市创造GDP啊!顾学章虽然不是唯GDP论者,可看到这样的景象他也十分开心。

他相信,十年后,甚至二十年后,这些有能力的在哪儿都会发光的“金子”们,肯定能在温州扎下根来,带动整个家庭或者家族的富足发展,阳城市或许不再是那个让人一提起就头痛的高寒山区了。

而对顾家来说,也是明显的受益者。

黄外公一个人在温州,既要挂念蛇口的事,又要操心温州的,忙得脚不沾地,关键身边还没个可信赖的下手,干啥都得亲力亲为。

可自从连续过去三批知青后,他肩上的担子肉眼可见的轻松下来,他把很多不涉及商业机密的工作分派给他们,挑出几个工作能力综合素质不错的年轻人,顾学章帮他私底下摸排这几个人的底,除了一个不怎么清白,其他人都是不错的。

黄外公索性逐渐把这几人发展为得力干将,将温州批发市场百分之八十的事务分派给他们,他只做总参谋就行,终于能抽出时间回大河口看看女儿外孙们,也终于不用再蛇口和温州两头跑了。

而他深谙用人之道,既要用他们,让他们最大程度的发光发热,又要让他们相互制衡,杜绝贪污受贿行为,甚至哪怕贪一角钱的小东西也不行。而对能干事的人,他也丝毫不吝啬工资和奖金的发放,一年下来每人至少能拿到两千块的收入!

这样的高薪,就是四十年后的“高管”水平。

同一年去温州的知青,有的成了批发市场高管,有的自立门户干起了包工头,有的学当地人开起手工小作坊,无一人回阳城就业……这就是幺妹一时兴起的成绩,令人侧目的成绩。

且说回现在,仅仅两个月不到,曾经闹得顾左右头疼的知青就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剩下的,那就是不想真工作,只想通过“闹”来得临时好处的家伙,饿死活该!

而这批人,他们有一个统一的“头领”,名叫胡晚秋。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