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精三岁半(385)

作者:老胡十八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种田文 重生 甜文 年代文 主角:崔绿真 我靠吃土发家致富 小地精只要吃土,就能听见小草草们说话,于是,七十年代一枚名叫“崔绿真”的三岁萌娃,通过吃土认识了稀有的极品翡翠兰、救命的老山参、漂洋过海的远古物种海椰子……并带领全家发家致富奔小康,顺便帮妈妈找到真爱,助力七个姐妹改变前世悲惨命运,宣扬劳动获得幸福与成就的故事。本文行文顺畅,故事情节循序渐进,通过幽默而充满童趣的语言,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石兰省阳城市,为我们缓缓展开一幅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城乡画卷。 点击展开

幺妹眼睛一亮:“真的吗外公?那咱们明天就出发?我爸爸的假期快用完了,要赶回去上班。”

老爷子“嗯嗯”答应着,他想阿柔,太想了,这世上他唯一的血脉就是她了,怎么能不想呢?

这可把幺妹高兴坏了,如果能把外公“拐带”回去,妈妈不知得多高兴呢!当即让爸爸拉他们去到处逛逛,她要给家里人买礼物,还要给外公买两身像样衣服,再给……当然,顺便也要给自己买几本书。她最近在市图书馆看见一套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可惜爸爸的借书证已经借慢了,她还没来得及借,就让别人借走了。

这次,她想直接买回去。

她最近发现,心理学和政治经济学也挺有意思的,打算多看几本。

于是,胡峻发现,明明刚看见他时高兴得一蹦一跳的幺妹,提起逛街和买书就把他抛到九霄云外了?这小没良心的!不过,尽管心里有小小的埋怨,作为半个东道主的他还是极尽所能跑前跑后,带着他们上书店,逛商店,去买纪念章。

幺妹只喜欢吃东西和看书,对旅游景点不是那么感兴趣,因为她在书上都看过啦,实物是历经几千年被无数人工雕琢过的,她只去走马观花买几枚纪念章就行了。

胡峻一身帅气的警服带着他们,那可真让幺妹赚足了威风,她在心里默默说:放心吧,将来我也能穿上警服哒!

在车上睡了一觉,吹过几场冷风,黄老爷子的酒醒了,幺妹就拿他醉酒时答应的话“要挟”,让他一定要去大河口,谁不去谁是小狗。

“那行,我回家收拾一下,明早来找你们。”

分别时,想到那口水井里的银质金属,她跟外公说了句悄悄话。

春晖和胡峻各回学校,顾学章带上幺妹,上杨师长家去了一趟。来之前他就打过电话的,好容易来一趟肯定要登门拜访,这不止是老领导,还是他的恩师,就是这次能这么快得到岳父的消息,也是杨师长帮了大忙!

可惜提前准备好的土特产让小毛贼给偷了,他们只带了几斤水果和营养品……嗯,就是胡峻买的那几兜,倒个手。

杨师长样貌还跟以前差不多,只是头发白了大半,精气神倒是比几年前好得多,因为他天天锻炼,面色红润,走起路来健步如飞。他们家女婿田厂长下班回来给他做饭的时候,发现他们来了非常开心,这可是小财神爷嘞!

莲花透骨胶囊现在可是中成药市场上的一匹黑马,历经几年试验推出后,刚开始反响还不大,后来渐渐的,患者发现吃这个药真的效果很好,很明显,立马一传十十传百,名声传出去后,这销量就上去了。

况且,杨师长特意叮嘱过的,这是救命药,不能卖高价,中药厂把利润控制在30%——80%之间,价格定的也不高,普通老百姓也能买得起,吃得起。所以,销量比其他所谓的进口药高出几十个倍,这不,这个月该打二季度的分红了。

“你猜猜是多少?”田厂长笑眯眯的说。

“四千?”幺妹想着,一季度就是四千,比爸爸一年的工资还高嘞!

“你再猜。”

“五千吗?”幺妹大胆的问。

田厂长摇头,“不对不对,你大胆的解放思想。”

“莫非是八千?”幺妹眼睛已经发亮了,那她又要大赚一笔啦!

杨师长看不过眼,瞪女婿一眼,温声道:“你听他卖关子,一万五就一万五呗,下个季度才应该是最高的。”

幺妹“啊”一声,以为自己听错了,一个季度的药品分成居然有这么多?!一万五是啥概念她不知道,她只知道皮革厂非旺季的时候,一个月净利润也不过如此,可那是皮革厂啊,养活了几十号人的皮革厂!

净赚还要给各股东分红的,而这一笔,却是她一个人的!

耶耶耶,从这个月开始,她,崔绿真,就是一只即将拥有六万块存款的富婆地精啦!

第166章

这笔钱, 以这个年代的工资水平,全家老小不吃不喝一辈子也挣不来!这无疑是让崔绿真高兴的,可高兴没多久, 她又不大开心了。

“田叔叔, 这种药一个季度卖这么多, 那生病的人有这么多吗?”

田广峰叹口气, 事实是,能买到莲花透骨胶囊的人只是患病群体的万分之几,只有北京北上广等大城市的职工干部们才有这么“幸运”。

相对于他们从华北平原几个省份调研的数据来看,平均每一百个患者里,只有0.5人能吃上他们的药。这还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平原,其他广大的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那恐怕为零!

幺妹吓得“呀”一声,相当于每两百个病人里只有一个能吃上药。“为什么还是买的人这么少呢?”

说实在的, 杨师长的要求在那儿放着, 一盒胶囊的价格还不够买两斤肉呢。放在一个绝症患者身上,别说少吃两斤猪肉, 他们也压根吃不下!

田广峰叹口气,“一是咱们产量有限, 胶囊工艺不成熟,原药材产量也有限。”建国后到现在, 医药行业的水平发展赶不上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那荒废的十年导致制药工艺停滞不前。

说难听的,美国人日本人三十年前就在用的工艺,目前国内还在用。

用着别人已经抛弃的工艺,效率自然高不起来, 产量有限,能买到的人也少。

“尤其是咱们的软酸胶囊需要一种明胶,国内提取技术不行,现在咱们都是从台湾进口。”

“明胶?是做果冻的吗?”

“对。”田广峰一愣,据他所知,果冻是国外食品,她知道?倒不是说看不上大河口小地方,而是他闺女田恬也是上个月听去过香港的同班同学说的。

幺妹知道他的困惑,解释道:“我是书上看的,叔叔那咱们能自己生产明胶吗?”

田广峰蹙眉,这正是他最近在考虑的事儿,他曾经在领导班子会议上说过好几次,想要学着外国人把明胶提取技术学过来,以后都不依赖进口。不然好好一款救命药,因为技术被人卡脖子,生产跟不上,每一天不知有多少人死于这个病。

可厂里的大部分领导都是老顽固,因循守旧没有进取心,觉着不就小小一个胶囊壳嘛?进口就进口呗,反正价格又不贵,要学人家技术光学费就够进口几年用的,学会还得开厂吧?到时候又是个无底洞!

与其把这钱投进去,还不如好好改进生产线。

甚至,有些人还觉着“物以稀为贵”,救命药哪能患者要多少就生产多少?不紧着点儿,钱怎么来?说到这儿,少不得又要埋怨田广峰把药价定太低了,这么好的药怎么说也该卖十块八块一盒,因为它能救命啊!

一条人命还不值十块八块的?

田广峰既是领导,也是商人,看着一批又一批药方一上市就卖光,白花花的钱进账,说不心动是假的。可他还有底线,他还记着岳父的嘱托,还记着岳父知道自己生这个病那几个月,全家老小的伤心和绝望。现在,全中国还有千千万万的人也跟曾经的他们一样,绝望,深深的绝望。

所以,他十分强硬的压下大家想要涨价和限量生产的意见,别人自然也就不可能买他的账,想要学外国人的明胶提取技术?想得美!

他虽然啥也没说,可幺妹知道,又是大人那些勾心斗角的事,她也不想掺和,只是奇怪的问:“那第二个原因呢?”

这下,田广峰更是苦笑连连。

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效果好,名声总会传出去的,不愁没人买。可这是救命药啊,不是酒,早喝晚喝无关痛痒,患者能早一天吃上救命药,就能少死几个人,能挽救几个家庭!

“如何打开知名度,这是个问题。”田广峰叹口气,“要是能做到双黄连藿香正气液那样的家喻户晓就更好了。”

老百姓生病了,都能知道自个儿对症配药。

幺妹眨巴眨巴大眼睛,看向洗漱间,以她的角度和视力,能清楚的看见一块毛巾,毛巾下是几个漱口杯和牙刷,还有一支牙膏。白底蓝字的天津蓝天高级牙膏,铝皮管的,非常漂亮和时髦。

杨旅长也看见了,以为她是好奇,忙笑呵呵的说:“这是田恬指明要的牙膏,听说很有名气,可我觉着也就那样吧,刚出的时候还是资本主义牙膏呢。”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