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精三岁半(244)

作者:老胡十八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种田文 重生 甜文 年代文 主角:崔绿真 我靠吃土发家致富 小地精只要吃土,就能听见小草草们说话,于是,七十年代一枚名叫“崔绿真”的三岁萌娃,通过吃土认识了稀有的极品翡翠兰、救命的老山参、漂洋过海的远古物种海椰子……并带领全家发家致富奔小康,顺便帮妈妈找到真爱,助力七个姐妹改变前世悲惨命运,宣扬劳动获得幸福与成就的故事。本文行文顺畅,故事情节循序渐进,通过幽默而充满童趣的语言,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石兰省阳城市,为我们缓缓展开一幅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城乡画卷。 点击展开

顾三比他得体多了,虽然兵营里也听过说过,可在女人面前,他很克制,及时的转移话题:“刚才你说你们能做黄桃罐头?”

“对嘞,李家沟真他妈是块风水宝地,种啥啥好,那黄桃比我拳头还大,熟得又早,七月份就能吃上,味儿正着呢……隔!”

顾三眼睛一亮,“真的?”

他也喝上头了,俊脸通红,眼神里有点点水汽。

高元珍暗道一声“造孽哟这是啥俊俏俏的小伙”,作为这桌上唯一清醒着的,起身从编织袋里掏出一个罐头:“喏,这是这个,妹夫尝尝,味儿正。”

吃桃子,讲究的就是味正,要有桃子味,不然光要甜味,那还不如直接吃糖,光要水,那咋不吃梨?

顾学章揭开,用筷子掏出一块,色泽金黄,肉质肥厚,入口酸甜,口感也非常细腻,一股熟悉的纯正的桃子味在舌尖荡开。吃完一块,他恋恋不舍的把盖子盖上,“小丫头肯定喜欢。”

想到那画面,四个大人都笑了。

“你们现在手里有多少?”

高元珍不用计算,这些数目她就像知道她的岁数一样了然于胸,“刚卖完一批,还剩五百瓶,明儿还有一批桃子送来,全做的话,得一千个上下。”

顾三沉吟片刻,一千个,倒不算多。

其实,他把书记和老尤条扳倒后,单位是风清气正不少,可另一个问题接踵而至——供货厂家断供了。

以前的老厂家因为他们买了劣质产品以次充好已经跟他们“绝交”了,大多都是罐头红白糖等紧缺商品,而短期内想要再建起一条稳当的供应链,他已经跑了很多地方,连市百货公司,也就是王满银的舅妈那儿都跑过了。

收效甚微。

他现在,急需一个亮点,一款明星产品打开局面。

而他坚信,在哪儿跌倒就要在哪儿爬起,县供销系统名声毁于几个臭罐头,那他就从罐头做起。以前他是因为看在妻子的面上,愿意帮他们问问供销社采购,帮他们做点销量……可现在,知道他们的罐头真的不错后,他就是为自己了。

当然,还有一个现实的原因——与其把利润送给不知道啥时候就会反水阴一把的厂家,不如给给自己人。至少,有高元珍在一天,作坊的罐头质量就有保障一天。

第二天,他带着三瓶样品到单位,分别给三个不同门市部的负责人尝过,大家都说好,急忙问是哪个厂家的,咋没个名字。

为了节约成本,作坊的“高氏老字号罐头”几个字,高元珍不愿再定做了,就那么一片薄薄的塑料纸得半分钱,不值。

顾三笑而不语,当天下午组织全单位的干部会议,让大家建言献策,说说怎么把单位名声挽救回来,什么改善服务态度那都是老生常谈……他直接抛出一句话。

打造明星罐头。

所有人炸锅了,啥叫明星罐头?这年代演员就是演员,“明星”的说法还不普及,大家慌忙的问左问右。

“我们要让全县的老百姓都知道,我们社有一种既美味,又便宜,还新鲜、安全卫生的罐头。”

第124章

顾三黄柔两口子在李家沟——大河口——红星县之间来回奔波, 既要做好单位分派的本职工作,又要处理罐头厂的生产销售上架一应事宜,忙得脚不沾地, 几乎是一挨枕头就睡着。

累极的黄柔, 哪还有清高文雅的知识分子形象?呼噜打得比小猪儿崔绿真还响。

当然, 崔绿真此时在牛屎沟, 那是愈发的乐不思蜀了……直到九月的第一个星期天下午,顾三回来接她。

“叔叔我妈妈呢?”

“妈妈今天要加班,行李收好没?”

幺妹嘟嘟嘴,“妈妈又加班呀。”她有一米米点的不开心,但很快,要上一年级的喜悦胜过了这点小小的遗憾。

她都是一年级的大朋友了呀, 大朋友怎么能跟妈妈生气呢?

崔老太早在中午的时候就给她收拾好行李,两三套衣服,两双鞋袜折得整整齐齐, 装进一个双肩包里, 还有两大口袋的萝卜花生土豆红薯,都是地里刚刨出来的新鲜货。

“回去赶紧趁新鲜吃, 啊,吃完下个礼拜再回来拿, 我让你大伯给你刨。”崔老太怜爱的,不舍的摸着孙女的头说。

“好哒奶奶, 你在家要好好的啊,下雨就别出门割草啦。”初高中提前一个星期开学,干活顶半个大人的春苗去了县城,日常承包牲畜三餐的友娣、春晖也去了大河口,现在家里只剩春芽和小彩鱼。

当然, 春芽明天也要被押解进村小学一年级的教室了,她哭得眼睛都肿了,哭着闹着不要上学,如果非要上的话她也要跟幺妹一起上……可这明显是不可能实现的呀。

林巧针抹着泪把她哄睡,踩缝纫机的脚更用力了。

儿子儿媳上山出工,家里只剩捣蛋鬼小彩鱼,崔老太任务繁重,不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都要上山讨猪草,有时候冒着大雨也得进山。前几天因为路滑,踩烂泥上滑倒一跤,胳膊肿了一个星期还没好。

幺妹轻轻的拽了拽老太太的衣角,示意她弯腰,“奶奶有时间一定要来城里看我们哟,我给奶奶做饭吃。”

“哦?乖乖会做饭啦?”

幺妹睁着大眼睛,脸不红心不跳的说:“会呀,我会炸油条烙鸡蛋饼,还会烧青菜汤。”

说得振振有词,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她真会嘞,其实她就是经常看妈妈做,看得多了每个步骤都能倒背如流,觉着自个儿也能做了,可其实一次都没机会实践过。要说她真真切切会做的,唯一会的,那就是熬面糊。

把个崔老太高兴得,用还能活动的那只手揉了揉她头顶,“好好好,奶等着吃你做的饭。”

幺妹自信满满的,挺着胸膛,告别了满院子的植物和大白鹅大黑猫小小鸟一众好朋友,踏上她的小学生之旅。

***

经过一年半的教学成果展示,也经过市三纺近三年的如火如荼的生产,越来越多的职工把孩子带到大河口来,周边公社生产队有关系的人家,都把孩子送进来,子弟小学今年的招生规模之庞大,已经达到和县一小一样的规模。

甚至,在师资力量上,规模比县一小还大。作为全市创收的龙头企业,厂里向市教育局申请,一次性要到了二十名小学教师,加上原有的十三名,现在的子弟小学也是有三十三名专职公派教师的学校了。

刚吃过晚饭,幺妹就激动的把明天要穿的新衣服找出来,那是暑假里三伯娘照着她的身影重新做的一条背带裤。去年那条虽然还没破,可已经要包不住她的小屁屁啦,被妈妈送给春芽姐姐穿了。

除衣服是新的外,其他倒都还能用,小书包小皮鞋铅笔橡皮……嗯,她又帮妈妈和叔叔省下一大笔钱啦!

叉腰!

黄柔这几天累惨了,坐沙发上腰酸背痛,干脆躺下去,脚搁丈夫腿上,由他帮她按摩足底。

“一年级班主任定下没?”顾三看了一眼忙进忙出的幺妹,温声问老婆。

“定了,杨老师带一班,陈静二班,另两个新来的赵老师和姚老师在三班四班。”按照惯例,五年级毕业班的班主任会落到一年级来,重新带一茬新韭菜,可不知道没什么,杨老师没能继续升带五年级,黄柔也没能回来一年级。

她舒服的眯缝着眼,“我估计还是带五年级。”

谁不知道毕业班最难带?学业繁重,要操心他们的考初中问题不说,十二三岁的青少年,正是叛逆的时候,要是教师威严不够的话,还管不住他们嘞!当一年毕业班的班主任,顶上能多几十根白发,就问你,这样的工作谁愿意主动干?

可黄柔去年的毕业班考得很好,全市统考前十名里居然占了两个,班长和胡峻,这还只是四十多个学生的样本,如果再多给她几十个学生,保不准还能再多出两个嘞!

这样的班主任,学校肯定不舍得让她去带低年级。

正说着,忽然想起“咚咚咚”的敲门声,幺妹赶紧哒哒哒跑去开门,黄柔坐起来。

“静静阿姨!”

“小绿真还不睡觉,当心长不高哦。”陈静趿着拖鞋进门,两个月不见的她的似乎是又瘦了几斤,整个脸都瘦得脱相了,只剩一双大眼睛还有点年轻女孩的模样。

可眼睛再大,里头的神采却不再。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