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精三岁半(238)

作者:老胡十八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种田文 重生 甜文 年代文 主角:崔绿真 我靠吃土发家致富 小地精只要吃土,就能听见小草草们说话,于是,七十年代一枚名叫“崔绿真”的三岁萌娃,通过吃土认识了稀有的极品翡翠兰、救命的老山参、漂洋过海的远古物种海椰子……并带领全家发家致富奔小康,顺便帮妈妈找到真爱,助力七个姐妹改变前世悲惨命运,宣扬劳动获得幸福与成就的故事。本文行文顺畅,故事情节循序渐进,通过幽默而充满童趣的语言,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石兰省阳城市,为我们缓缓展开一幅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城乡画卷。 点击展开

“忙不完也得送你回家,小绿真估计都哭鼻子了。”长这么大,她还没跟妈妈分开这么长时间过,哪怕是去年妈妈去上班把她放家里也有没两个星期不回家。

再说了,他是当过团长的,知道什么叫“发号施令”“令行禁止”“分工协作”,请示过县革委会后,把三门市部主任提成县社副主任,曾经跟着他“干革命”的年轻人一个个提起来,全部有机的分配到各个门市部各个重要岗位去,甚至每个公社分社都有他信得过的人严格把关。

等把垃圾清除干净,他还有别的打算。别的行业他不管,可供销社现在明明是跟老百姓吃穿住行息息相关的单位,老百姓的日子过成这样,他觉着自己有责任。

改变不了别的行业,别的地区,但红星县这巴掌大的地方,他得试试。

黄柔知道他是有野心的,也不过多干涉他工作上的事儿,随便说两句别的,坐上自行车后座,双手熟练的抱在他腰上,就像这半个月以来的每一天一样。

是的,虽然当时接到单位带信是说在市一中给所有判卷老师统一安排食宿,可从市区到大河口也就三四十分钟路程,顾三不让她住宿舍,每天朝夕亲接亲送,正好没个小电灯泡在跟前,小两口倒是过得蜜里调油。

今儿结束了,她也得回牛屎沟去,不知道小丫头有多想她,说不定又想哭了吧?

时间还早,二人来到市第一百货门市部,给幺妹买了一罐她心心念念的钙奶饼干,又给两边老人各买了一罐老奶粉,路过农贸市场看见农民悄悄兜售的石榴,又买了两网兜,菜蛋肉家里都还有,倒不用买。可饶是如此精打细算,一趟就花出去五六块钱,着实让人心疼。

今年这工资没涨,物价却飞涨得厉害,计划经济再计划,它也赶不上变化啊!听顾三在革委会的熟人说,今年虽然风调雨顺,可全县第一二季度粮食产量却只有去年(大旱年)同时期的百分之八十,这一现象非常不对劲。

不知道是该种地的不种地,全都忙于政治运动、阶级斗争而荒废农业?还是大锅饭的弊端逐渐显露?又或者是没有段书记的英明大胆的领导……反正,或许都有吧。

两个人不无惆怅的想,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个头啊?

但惆怅那是全国人民都惆怅,多他们不多,少他们也不少,离村口越近,他们的心情也越愉快,回家,回牛屎沟,就是让人那么的有归属感。

“幺妹你妈回来啦!”秋萍眼睛尖,指着村口前方几百米的大弯道说。

幺妹眼睛一亮,嘴里叫着“妈妈”,脚下哒哒哒就跑过去,可想死她啦!

顾三为了呼应她的叫声,把自行车铃打得“叮铃铃”响个不停,苍翠碧绿的山腰上,蜿蜒盘绕着一条土黄色的山路,人声鸟声自行车声,声声入耳。

其他孩子也稀罕得不行,呼啦啦追在幺妹屁股后头跑出去,“大永久”“大永久”的叫着,与有荣焉。

离着一段,黄柔跳下车,慢慢的走,顾三把幺妹抱上车,载着她打着铃在路上转圈,从村口骑到大弯,又从弯里转出来回到村口,其他孩子眼巴巴看着,跟着,跑着,黄灰四起……那场面,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开进来一辆劳斯莱斯呢!

骑够了,顾三也不小气,把车借给几个李宝柱几个男孩,让他们载着弟弟妹妹们玩一会儿。当然,虽然只是第一次骑自行车,可大山的孩子们仿佛天生就具备这项技能,一个个颠着脚踩着脚踏滑行一段,大腿一跨,就能把车骑走了。

大家都会,那就比赛吧,看谁骑得快。

以村口作起点和终点,大家排着队轮流骑,骑到大弯道再转回来,看谁用时最少。没有手表和计时器怎么办?那就数数呗,全体孩子按均匀不变的速度从一开始数,谁骑车期间数的数最少,谁就用时少,这方法还是幺妹想出来的,大家都没意见。

夕阳西下,孩子们玩得忘了时间,一直到天黑,蛐蛐“啾啾”的叫起来,大人们扯着嗓子喊,他们才恋恋不舍的各回各家。顾三出来收了车子,问幺妹要不要在这边吃饭。

“不用啦叔叔,我回家吃。”

跑到家门口,正好跟要出门叫她的春芽碰上,“姐姐,我们骑自行车比赛好好玩。”

春芽不屑于跟那些叫她“小结巴”的孩子玩儿,不忘教育她:“他们可坏了,去年滚铁环都不让我玩儿,我们现在也不要跟他们玩儿。”

幺妹眨巴眨巴大眼睛,不太懂这种冤冤相报何时了的情节,黄柔系着围裙出来了,用手帕帮她擦满头的大汗,小脸红成番茄,刘海给黏脑门上了,“怎么出这么多汗?”

“好玩儿!”

“你呀,是不是玩得都想不起妈妈啦?”

幺妹摇头,“想,也想妈妈,但也好玩儿。”

“小贪心鬼,赶紧洗手去,吃饭啦。”

黄柔能看出来,这种开心跟在大河口的开心不一样,大河口是有节制、受限制的,在尽量不说错话,不给妈妈招麻烦的前提的开心,但在这儿不一样,那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当然,等她拿出钙奶饼干的那一刻,小地精的快乐又达到了极致,她抱着妈妈的脸颊“啪啪”亲了好几口,“宝贝妈妈你太好啦我爱你妈妈!”

一群大人被她逗得哈哈大笑,都说看不出来是个小油嘴儿,这么会哄人。

刘惠酸溜溜的说:“这才是小棉袄,我家这仨,是破布条儿,四处漏风不说,还冷不丁会扎我一下嘞!”

小彩鱼笑嘻嘻的点头,表示赞同。众人更是大笑不已,春苗似乎是有心事,在大家的说笑声中,弱弱的说:“奶,我,我初中考完了。”

“完了就完了呗,明儿领成绩通知书把铺盖搬回来,别把东西落下。”

没听到自己想听的,春苗苦着脸,“奶,那……”

“那什么那,你这孩子咋这么墨迹,有屁快放。”崔老太剔着牙,哈欠连天,生产队的活,吃是吃不饱,累是累得要死,要不是有幺妹这个小活宝撑着,她早就想睡觉了。

黄柔眼珠一动,忽然明白过来,“要考高中啦?”

春苗点头如捣蒜,如释重负。现在的初中和高中都只有两年,去年以前都是春季学期毕业,这两年开始渐渐往秋季学期推移,可饶是如此,一年也上不了几节正经课,都在学工学农呢。

“你觉着考得怎么样?县城高中能上不?”

春苗害羞的点点头,“应该没问题。”

其他大人都不说话,看向一家之主崔老太。

崔老太悠哉哉剔完牙,这才抬了抬眉毛,“看我看啥?我说不让她念了吗?”

春苗一愣,随即大喜,难以置信的问:“真的吗奶?我真的可以去念高中吗?”要知道,两年前的现在,奶奶可是连初中都不想让她念呢。

那时候她还只是十二三岁的半大孩子,现在她可是接近十六岁的大人了,下地挣工分能得六七分了……奶奶居然不让她挣工分减轻家庭负担,反而还同意她上县城读书?

每个月雷打不动要交好几斤粮不说,还要钱,买书买牙膏买手纸,哪一样单拎出来都是要花不老少钱的啊,不止不能给家庭减轻负担,还加重大家负担,让全家大人养着她,供着她?

跟她玩得好的三个好朋友,都是大河口公社下其他几个生产大队的,连初中结业考试都没参加就被家里人催着回去挣工分呢!

春苗觉着,现在的她像踩在棉花上,美丽而幸福,但又担心一步不慎,她就会从棉花上摔下去,摔得分不清东南西北。

“只要能考上,随你念到哪儿,咱们家就供到哪儿。”

春苗激动得声音都变了,“真的吗?奶奶,我……我……”

崔老太抬手制止她的结结巴巴,这个大孙女作为家里第一个出生的孙辈,几乎从小就是在她怀里捂大的,可性格却没得到老太太半分真传,温柔胆小,畏畏缩缩放不开手脚,一点也不像下头这六个妹妹。

“我把话撂这儿,你们谁有本事读就读,哪怕读到北京,我也供!”

这掷地有声的话,仿佛给崔家七个孩子画了一道保命符,以后啊,除非她们自个儿不愿读,否则谁也不能让她们失学,辍学了!

崔老太虽然不满她的温吞水脾气,但疼爱是真的疼爱,“我听你四婶说,你学习好,我说出去也有面子……高中必须好好学,即使以后回来种地,家里也会想办法给你弄个工作。”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