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精三岁半(168)

作者:老胡十八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种田文 重生 甜文 年代文 主角:崔绿真 我靠吃土发家致富 小地精只要吃土,就能听见小草草们说话,于是,七十年代一枚名叫“崔绿真”的三岁萌娃,通过吃土认识了稀有的极品翡翠兰、救命的老山参、漂洋过海的远古物种海椰子……并带领全家发家致富奔小康,顺便帮妈妈找到真爱,助力七个姐妹改变前世悲惨命运,宣扬劳动获得幸福与成就的故事。本文行文顺畅,故事情节循序渐进,通过幽默而充满童趣的语言,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石兰省阳城市,为我们缓缓展开一幅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城乡画卷。 点击展开

几个孩子认真的记下,友娣和春晖,一人出一只手,提着五只猫往小区走。

虽然没如愿的捡到自行车和电视机,可幺妹高兴呀,她救了五条小生命,还得到了一窝超可爱超喜欢的猫猫,她可太高兴啦!要不是妈妈嫌它们掉毛不好收拾,她都想养一只呢。

家里有了闹闹,已经够多够闹啦。

不过,这几天她跟妈妈不在家,闹闹会按时吃小米,按时喝水吗?她有点担心耶。

“喵——”她感觉自己的裙子被一只嫩嫩的小爪子抓了一下。

幺妹低头,原来是两个姐姐走太快了,一只小花猫不会睁眼到处找奶喝,爬到竹篮边上,不小心就掉出来了。

好在她们的竹篮高度不高,摔下来也不会摔坏。幺妹赶紧小心翼翼的,把软趴趴好像没有一根骨头的小家伙捡起来,再轻轻的放回大黑身边。

咦……小花猫屁股上,湿湿的毛上好像沾着什么东西,她给轻轻的撕下来一看,自行车票!

“呀呀呀!”

“咋啦妹?”

幺妹兴奋得说不出话来,小脸红通通的,刚想把手里的自行车票扬起来,忽然听见一声:“春晖表姐你哪来的猫?”

大家回头一看,是一大一小两个男孩,穿着半新的海魂衫,衫子下摆塞进军装裤里,别提多洋气了!

“宝峰表哥,宝骏。”

原来,这是王大姐的俩儿子,春晖的亲表哥。今儿周末大清早就跑出去玩儿,现在估摸着饭熟了开始回家。

说话的是曹宝骏,他长着一双漂亮的桃花眼,细皮嫩肉,唇红齿白,是整个煤厂小区最漂亮的娃娃。幺妹目不转睛盯着,这个小哥哥好好看呀!

他身旁的曹宝峰没这么白,国字脸特别方,不怎么像王大姐,应该就是像他爸爸老曹了。

曹宝骏也是小孩脾气,凑过来看软萌萌的小猫,“这是我们院子里那大黑?”

“是哒!”

曹宝骏听见奶奶的一声,这才看见幺妹,也好奇的看着她。他也是个喜欢漂亮的小男孩,眼里顿时流露出惊艳,“妹妹你就是春晖表姐家的幺妹吧?我听她说起过你。”

春晖在旁哭笑不得,这见面模式怎么有种贾宝玉和林妹妹的即视感?

倒是曹宝峰,一把提过她们的竹篮,“我提吧,饭都熟了。”整个小区里,家家户户的窗子都飘出阵阵青烟白烟,蒜香味,肉香味,馒头特有的甜香……孩子们肚子应景的“咕咕”叫了两声。

幺妹抿抿嘴巴,小心的把自行车票揣兜里,还不放心的压了压口袋口,希望压紧一点儿,最好是中间涂胶水,把口袋封得严丝合缝才行。

王二妹和王大姐在厨房里“滋滋”的炒菜,曹老太太正在沙发上坐着摘茄子蒂。这个季节居然能有茄子吃,再次说明曹家的日子之好过。

老太太看见大孙子提进屋的猫,吓得连忙呵斥:“赶紧提出去,提出去,刚生血淋淋的带回家干啥?宝峰你不懂‘猫进穷狗进富’,明年你爸还要竞选矿长呢,赶紧的……”

幺妹张了张嘴,想要反驳,但她知道这是在别人家做客,只好跟着出去,亲眼看着老太太把提篮放在楼道转角处才进门。毕竟,这年代没有那么多心理扭曲虐猫虐狗的人,应该是安全的。

把“灾星”送出去不算,重新进屋的曹老太,嘴里依然喋喋不休的教育大孙子,“你这倒霉孩子怎么回事儿,你爸这两年正是上升期,带血的东西不能进咱家门没跟你说过?”

曹家兄弟俩还是挺讲义气的,全程乖乖听奶奶数落,没提崔家女孩一句话。幺妹提心吊胆直到饭菜上桌,她也没啥胃口。

可能是零嘴儿吃多了,心里又藏着事儿,她只低着头,斯文秀气的扒拉碗里米饭,一句话也不插嘴,就是用大酱和许多清油炒出来的茄子她也没吃多少。她现在啊,只想赶紧回家去,带着她的猫猫,带着她的自行车票。

想到这儿,又摸了摸口袋,还在。

因为曹姐夫中午有个会,不回来吃饭,所以饭桌上的气氛很轻松,王家姐妹俩正说最近的自行车抢购潮。

听说厂里的人想要辆自行车都想疯了,为了抢一个自行车票名额,大家都快抢破头了!有那能干的小伙子,自个儿去买别人不要的废旧车,把破烂坐垫拆下来,只留龙头和链条,轮子也是东拼西凑来的,再焊一个车架,骑着一个个部件拼接起来的自行车却还是跟捡了似的钱高兴。

车铃一响,整条街的人都得回头。

王二妹没来大姐家之前,压根没想到自行车居然抢手到这程度,倒是更想要了。

到时候骑着一辆全新的,名牌的车子回去,全村还不得羡慕死?她王二妹嫁人没姐姐嫁得好,从富足的娘家嫁到老崔家那真是名副其实的“低嫁”,所以在崔家所有人都有意无意的捧着她,男人当着副队长那几年她更是风光足了!

这种风光,已经好几年没体会过了。

想想,还真是心痒痒。

王大姐打断她的思绪,“你也别想那自行车了,实在不行等两年,你姐夫总能找到机会,会给你记心上的。”她顿了顿,见几个孩子的注意力都在电视机上,这才小声道:“我这儿倒是有个生意,看你愿不愿做。”

“啥?”

她两口子都在煤厂做高管,煤厂是干啥的?

他们最不缺的就是煤啊!

黄柔一个月顶多能用一个星期蜂窝煤,其他时候都是碎煤渣自个儿捏煤球煤饼,她不会干这个,也没时间干,所以买的是黑市上别人捏好的,几分钱一斤,碎煤渣子和着泥土,火不旺不说,烟还特别重,每次都得把炉子提楼道发,发好了才能提进屋。

而曹家用的是啥?

那是一个个整整齐齐大小匀净的蜂窝煤啊!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用啊!那炉子随时烧得红通通的,想喝开水现烧,夜里想吃宵夜下碗面条啥的,揭开炉盖儿就行,比啥都快!

而就是这样的蜂窝煤,他们都是不用花一分钱的,生产线上只要多压几个,就够他们烧一年的。

“我们现在手里有三千来个,这不快过年了嘛,你拿去公社卖卖看,要卖出去还能给孩子们做几身新衣裳,卖不出去也能留着自个儿烧。”

王二妹屏住呼吸,“那这,这……成本?”

“害,我的傻妹子呀,我俩谁跟谁啊,反正也是人家送你姐夫的,不花钱。”

“姐真,真不要我们钱?”王二妹难以置信,这可是煤炭啊!黑色的血液啊!国家炼铁炼钢造汽车造飞机都得用的燃料啊居然不要钱?

王大姐呵呵一笑,“蜂窝煤终究还是贵了些,不好卖,你回村了多问问,谁家办事啥的需要用煤炭,我们手里有便宜的,两分钱三斤,不用票。”

王二妹心头一跳,拿着票找煤厂门市部买的也得一分五一斤呢,这不要票还两分三斤?那不就是七厘多一斤吗?世界上真有这样的好事儿?这样便宜的煤炭?

其实,还真是她在乡下不懂,农民只知道黑的都叫“煤炭”,可在行业里,根据水分、挥发程度、煤灰煤精含量、发热量以及各种成分含量的高低不同,煤炭也是分三六九等的。最好最精的肯定是供给国家重工业发展,稍微次等的留给各省市工业企业,再稍微次点儿的是当地企业……到了质量差的,那就是能流通到市场上供给民众生活使用的。

而最差的,在出厂前就被人内部消化了。煤厂困难户、关系户,以极低的价格就能拿到,可别人没曹家这么多,曹家也看不上用这种质量的,自然只能找人处理了。

而据王大姐夫妇观察,崔家就是不错的人选。

他们勤劳肯干,他们不贪小便宜,他们老实地道,把东西交给他们,哪怕最后卖不出去也不用担心被他们薅羊毛。

蜂窝煤毕竟价格摆在那儿,能买得起的没几个,可“煤炭”不一样啊,那是家家户户都必不可少的。尤其过年前后是最冷的时候,农村谁家不拢个火盆?城里谁家不炖个肉啊粉条的?

王二妹激动不已,她满口应下,“成,姐你放心,我回去就跟他们说,下次来城给你信儿。”

“哎呀不成不成,这冬天冷的日子就没几天,谁能等你下次进城啊,说好了就明天啊,中午来家吃饭。”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