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精三岁半(164)

作者:老胡十八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种田文 重生 甜文 年代文 主角:崔绿真 我靠吃土发家致富 小地精只要吃土,就能听见小草草们说话,于是,七十年代一枚名叫“崔绿真”的三岁萌娃,通过吃土认识了稀有的极品翡翠兰、救命的老山参、漂洋过海的远古物种海椰子……并带领全家发家致富奔小康,顺便帮妈妈找到真爱,助力七个姐妹改变前世悲惨命运,宣扬劳动获得幸福与成就的故事。本文行文顺畅,故事情节循序渐进,通过幽默而充满童趣的语言,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石兰省阳城市,为我们缓缓展开一幅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城乡画卷。 点击展开

唉!不弄出去愁,弄出去更愁。

“妈妈,我能戴这个镯子吗?”幺妹又翻出一只雕牡丹花的金镯子,套在手上玩儿。

黄柔忽然心头一动,“可以,但得在家里戴。”她随手拿了两个镯子,一手套一个。她忽然想通了,跟家里比起来,河洞才是最安全的地方,暂时存这儿吧,反正除非幺妹带路,不然谁也进不来。

回到家,她用肥皂水把四只镯子里里外外清洗干净,才让幺妹戴着玩儿。孩子听话,说只能家里戴,她就只在耳房戴,哪怕春芽叫她出门玩,她也会小心的先把镯子藏好。

友娣这半年来懂事很多,尤其是春月去了文工团后,她忽然开窍一般,家里的活都会主动干了,张秋兰来叫她出门玩,她也十次只去三次了。

现在,她就正在“叨叨叨”的,给大白鹅们剁鹅草呢。左手捏着一匝整齐的鲜嫩的水虱草,右手提着一把铁青色的旧菜刀,一下一下切在草上,切得又细又整齐。

她干这活已经轻车驾熟,眼睛不用看,双手配合得非常默契,“妹啊,你们别来刀子跟前,刀子可不长眼。”

幺妹和春芽却想用她的水虱草过家家。

那切出来的细细的嫩草,再撒点儿灰和沙子,就是一盘菜了。

“切到手就变小残废,嫁不出去咯!”杨爱卫骑在墙头上说。

春芽白眼一翻,屁股一转,“要你多管闲事!”

杨爱卫却跟他奶奶一样,有一股锲而不舍(找抽)的精神,“喂,你们昨晚吃啥了,这么香?”他们在隔壁都听见了,说是啥“生日蛋糕”,反正闻着奶香奶香的。

崔家女孩们都不理他,依然拿屁股对着他。

“喂,我们家要搬公社去了哟,我爸买了个大房子,还是楼房嘞!”杨爱卫洋洋得意,其实他也没住过楼房什么样,只知道跟着奶奶去看过,站在五楼能看到楼底下的院子,有种“高人一等”的感觉,贼威风!

买房子啦?幺妹来了兴致,“在哪儿?公社我熟着呢!”别想骗我们。

“纺织厂!”

幺妹“炒菜”的手一顿,“哪个纺织厂?”

“害,亏你还在城里住那么久,不就第三纺织厂嘛。”

这一刻的幺妹,想起妈妈曾经教过的一个贬义词——阴魂不散。这脏脏兄弟二人组,以后还要继续跟她们做邻居呐!

***

而下午三点半,崔家兄弟仨给带回了一个更坏的消息——城南自由市场被封了,煤厂前的黑市也被“扫荡一空”,全市所有能自由交易的地方(曾经),现在天天都有便衣治安队员出没呢。

“听说,这样的严打至少得持续三个月,为四月份的全国煤炭行业开会做准备呢。”

阳城市作为石兰省最负盛名的煤炭城市,今年被中央部委选中举行第四届全国煤炭行业盛会,到时候全国各地的煤厂、工人,甚至各个大小企业采购科的负责人都会来,届时肯定能带动一批本土单位,所以阳城市委为了这个会,已经投入巨大的精力和金钱。

大河口作为阳城市下属的最近的公社,市里非常重视,早早的让各街道、生产队做好卫生清洁工作,牛屎沟生产队广播里早晚都在播“发动广大群众的卫生运动,减少疾病以至消灭疾病,是每个乡苏维埃的责任”【1】,更别说市纺织厂的垃圾堆都有专人清理,孩子们再也不能随心所欲捡垃圾了。

大家搞得轰轰烈烈,可崔家三个儿子却愁眉苦脸。

“咋啦,有话就说。”崔老太白他们一眼。

兄弟仨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终还是崔建军开口:“娘,自行车咱们跑好几家百货商店和销售公司看过了,凤凰永久飞鸽都好,凤凰牌还是出口创外汇的呢,质量最好,可……”

“可啥?多钱?”崔老太擦了擦手,只要质量好,她宁愿多花点钱。

“价格要二百三左右,可……可我问过我们单位的同事了,爹也问过了,自行车票不好搞。”

这年头自行车既是奢侈品,又是刚需,多少干部职工趋之若鹜呢!他们去问的时候,那商店门前都排了老长的队。而这自行车票,那更是稀罕中的稀罕,一个单位也就寥寥几个计划名额,他们现在才知道他们爹当年从邮政所所长手里接过那辆不知几手车时,为啥兴奋得眼睛都红了!

现在让他们去试试,拿着钱也买不到啊。

“老三你们厂也没有?”

崔建军摇头。

黄柔接话:“我也问过陈静和她父母,他们家想换一辆,也正发愁没票呢。”自从分厂搬过来,几百号职工市里大河口两头跑,自行车更加成了刚需中的刚需,多少人满世界的找自行车票呢,听说背地里已经炒到非常高的价格了。

“这可咋办?”王二妹在众人脸上看了一圈,见大家都没办法,她才不得不出个主意:“不然我上我姐家问问,他们煤厂有没不要的名额?只是要多花点钱买过来?”

多花的,可也是三家平分的,她怕背妯娌们的骂名,所以先征求大家意见。

崔老太毫不犹豫的拍板,这种时候,就是多花钱也要买。

二伯娘要进城,春晖跟着去,幺妹也想去,她还记着市里的大烤鸭呢!

“伯娘,姐姐我能跟你们去吗?”

她认认真真的征求她们意见,谁也拒绝不了这样的她呀!王二妹一把抱起她,“去,咱们就去呗,到时候给你们一人买根冰棍儿。”

友娣和春芽一听“冰棍儿”,也跟着咽口水,眼巴巴看着王二妹。穷人家孩子,进趟城真跟出国一样稀罕。

自家的孩子自己心疼,崔老太再次拍板,“把她们也带去吧,来,这是给她们买冰棍儿的钱。”说着,塞过去五毛钱,就是买十根也够了。

春苗很懂事的说:“二婶带妹妹们去吧,我在家给奶奶带小彩鱼。”虚岁十四的小姑娘,在农村都是大人了,有那不念书的,已经开始跟着爹娘下地挣工分啦。

崔老太很满意她的懂事,咚咚咚跑自留地菜园里,刨三斤新鲜的大红薯,大土豆,秋天刚收的大花生三四斤,“带去给你侄儿们尝尝。”

王二妹感激成啥样,她每次去姐姐家都是空着手去的,就跟乡下进城打秋风的亲戚一样……因为自家条件是真的差真的穷,顶多带两根萝卜啥的。今儿要真带这么多东西,尤其是值钱的大花生去,啥事办不成啊?

最关键的,她在姐夫家人跟前也有面子不是?省得那老太太总是一副看乡下穷亲戚的眼神看她。

有个会办事的婆婆,她真是干啥都有劲儿!

而闲下来的崔老太,终于有时间跟黄柔商量她跟顾三的事了。顾家趁热打铁,生怕煮熟的鸭子飞走,今儿一大早就提了说亲的糖酒烟来,催着说他们要找先生看日子了,恨不得春节前后就给办了。

黄柔觉着太赶了,她还没做好准备,“娘告诉他们,等到开春过去,四五月吧。”

“四五月?学章就知道你会这么说,他说五月一就是个好日子,国际劳动节放假,正好办酒席。”

黄柔脸一红,这男人怎么这么急?

崔老太昨晚推说要问问北京那头,其实她知道,这么多年不跟阿柔联系,哪还有多少亲情?估摸着她买房子借那三千块就把所剩不多的感情也耗尽咯。

所以,“你要没意见,等他们来讨口信儿我就答应。”她顿了顿,“你的生辰八字是农历正月十四上午十点半是吧?”

黄柔点头,婆婆居然还记得。

“行,那就让他们拿去,合个婚看看。”合婚不过是走个过场,即使真合出“下婚”,先生也会说成“上婚”的,就算先生不说,顾老太也会“瞒报军情”的。

婆媳俩相视一笑。

而王二妹,带着四个孩子,抄小路走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来到阳城市郊区。她时不时背幺妹一段,友娣和春晖换着背春芽,可饶是如此,幺妹两个两个脚底板还是走得火辣辣的,那汗珠子,把新裙子都给湿透了。

王二妹帮她捋了捋湿透的,黏在额头上的刘海,“再坚持坚持,就快到煤厂了,啊。”

“妹,坚持就是胜利,待会儿到了我给你买两只冰棍儿怎么样?”友娣也来激励她。

幺妹鼓着腮帮子,悄咪咪动了动棉花靴子里的脚趾,“好哒!”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