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精三岁半(153)

作者:老胡十八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种田文 重生 甜文 年代文 主角:崔绿真 我靠吃土发家致富 小地精只要吃土,就能听见小草草们说话,于是,七十年代一枚名叫“崔绿真”的三岁萌娃,通过吃土认识了稀有的极品翡翠兰、救命的老山参、漂洋过海的远古物种海椰子……并带领全家发家致富奔小康,顺便帮妈妈找到真爱,助力七个姐妹改变前世悲惨命运,宣扬劳动获得幸福与成就的故事。本文行文顺畅,故事情节循序渐进,通过幽默而充满童趣的语言,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石兰省阳城市,为我们缓缓展开一幅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城乡画卷。 点击展开

可没走两步,发现她又悄悄跟上来了。

小公安拿她没办法,只好哄她转移注意力:“来我给你看个好东西。”他从铁皮柜子里拿出一个军绿色的铁盒子,有半本作业本那么大,前面是一块透明玻璃,能看见里头两个圆圈圈。

小公安按了一下顶上的按钮,那两个圆圈圈就悄无声息的转起来了。

小公安又按了一下,圆圈圈又不转了。“看见没,好玩吧?还有个更好玩的,待会儿它一转,你就说话,唱歌,大笑,啥都行。”

说着,他就按开了。

幺妹看着那“咕噜咕噜”基本静音的圆圈圈,奇怪道:“我家也有,我春月姐姐用来放磁带学唱歌的,叫录音机嘞!”

小公安大惊,这年代的录音机可不便宜,小两百呢,要知道一台拉风的半导体收音机也才七十块钱!录音机这玩意儿,一个顶仨!

她们家居然有?还给小孩子用来放歌听,这不是暴殄天物嘛?那得是多有钱的人家呐,才能舍得这么造!

“不过,叔叔你的录音机没我家的大,我家的有这么大……”她张开双手比划起来。买录音机要票,而崔家是搞不到这样的票的,还是春晖找崔建军帮忙,从厂领导手里高价买过来的,光录音机票就花了一百块,再加去市百货商店的两百多,足足花了三百多块钱!

所以啊,二伯娘才会肉疼,说春月的爱好是在烧钱。

但输人不输阵啊,小公安“嘿嘿”一乐,“你家的能这样不?”说着,不知道按了哪儿一下,录音机里忽然传出一把奶声奶气的声音:“我家也有,我春月姐姐用来放磁带学唱歌的,叫录音机嘞!”

这声音太熟悉了!

幺妹大惊:“这是我说话!”她赶紧弯腰,低着头看铁盒子,静静盯着两个会转的圆圈圈。

铁盒子说:“不过,叔叔你的录音机没我家的大,我家的有这么大……”

这回,幺妹是真惊呆了,她干脆把铁盒子抱怀里,前后左右的看,嘴里自言自语:“崔绿真在哪里呀?”

小公安终于没忍住,哈哈大笑。

就说嘛,这么小大的孩子,谁见过这个,他们家的估计只能放磁带,没有录音功能,这台可是能录下犯罪分子的话的,他们所里唯一的一台,是以前苏联的老东西,谁想借出去都得签字呢!

最终,幺妹还是想明白了,铁盒子里没有另一个崔绿真,声音乍一听是一个人,可再听还是有区别的,有股机械齿轮的感觉……不过,知道用途后,她忽然眼前一亮,“叔叔能不能把录音机借给徐叔叔?”

“自然可以,只要签个字,一个星期之内还回来就行。”小公安忙去拿电池,想了想又问:“你们要拿去干啥?”

他知道徐副出马的,那就是大案,案子有关的一切都不能外泄,即使是同事也不能打听,他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可这女娃娃不一样,看着憨憨厚厚的,那小嘴一嘚吧,还不是啥都说?

他也倒没坏心,就是太好奇了。

谁知,“憨憨厚厚”的幺妹居然笑眯眯的拒绝:“我不能说的哟,叔叔。”

“说啥呢?”徐志刚已经打完电话,打着哈欠过来了。他一把将幺妹抱起来,“还记得上次咱们一起吃饭的郝顺东叔叔吗?”

幺妹点头,他给了她三只鸭腿呢!

“东子说,让咱们放心的去,出问题他给兜着。黄姐,你们是跟我去还是在这儿等着?”

他带人去高元珍邻居家搜证,黄柔一点儿也不想掺和。可小地精就跟个不懂事的啥都想掺一脚的熊孩子一样,“妈妈我要去!”

她都去,黄柔肯定不能放心她一个人去,也只能陪太子读书了。想想这一天天的,别人只是礼貌性的问一句“要去吗”“要吃吗”,她都兴致勃勃的“要”!这世上就没她不好奇的事儿!

点点小鼻子,“你呀你。”

徐志刚找来的车子居然是一辆旧吉普。四个轮子的地精能不稀罕吗?她恨不能自个儿坐驾驶位上去,把一切能摸不能摸的零部件都摸一遍才行!她是真的真的太喜欢车车啦!

人类怎么能这么聪明,地精能穿土遁地,他们就能造出比穿土遁地还快的东西,一个在地上跑,一个在地下跑……太聪明啦!

不过,这车子实在是太旧太破了,听说是郝顺东的父亲十年前的专车,除了油门和刹车勉强还能用外,其他部件全是摆设。本来说要公开报废处理了,可徐志刚听说后,鼓动所长买下来的。

在市领导眼里,这就是一堆哪儿哪儿都响唯独喇叭不响的废铜烂铁,一千块不到就卖给他们了。可在城关派出所的民警眼里,真是香饽饽!

得,有了这吉普车后,整个所的小年轻们都喜欢去远处办案了,因为所里规定,大河口附近的案子要么步行,要么骑自行车,只有公社外的地方才能开车去。铁家伙“轰轰轰”的,平时走路得三四个小时的村子,二十分钟就开到了。

他们穿着制服,进村一问杨翠仙家在哪儿,自有半大孩子给他们带路,其他大人基本都下地挣工分去了。

看着眼前这一栋崭新的,高大的跟顾家不相上下的青砖大瓦房,黄柔是打心眼里佩服的。高元珍一个女人,既不搞投机倒把,又没有固定工资的农村妇女,居然凭一己之力盖起这么大的房子!

就连徐志刚也咋舌,这一砖一瓦都是高元珍的血汗呐!凤凰男还真不是个东西,呸!

高家左边就是杨翠仙家,他们礼貌性的敲了敲门,对门有个老太太告诉他们:“翠仙下地去咯,你们找她啥事?”

“我们是大河口城关派出所的,接到有人报案,来调查情况。”算是交代一下,“啪”一声就踹开了那扇木门。

幺妹一路走,一路跟植物们说话,早知道她的东西藏哪儿了,也不用浪费时间,直接指着屋里的土炕。大家刨开她的土洞,里头就是个小型金库啊,啥印着“庆祝自卫反击战胜利××周年”“为人民服务”的瓶瓶罐罐,还有两方玫红色的丝巾,以及两张排头印着“大河口人民公社”字样的信签纸,纸上就是歪歪扭扭的“保证书”。

“我去!这女人不得了啊!”

“这么多东西,她说买的鬼才信!”不说那样的瓶瓶罐罐是公社给公职人员发的,就说那两方丝巾,那可是要拿着票才买得到的!布票尚且不够用的年代,谁家能舍得买丝巾?

“这保证书,我念念啊。”有个小年轻,轻咳一声,清了清嗓子,“亲爱的杨翠仙同志,今天,我怀着愧疚和懊悔的心情给你写下这份保证书,向你表达我多看了王二狗婆娘两眼的愧疚……哎哟,太肉麻,谁来念?”

众人忙鸟兽散,想想一五六十岁的老头儿,肉麻兮兮的写下这两页纸,那油腻的,恶心的感觉油然而生。

徐志刚忍着恶心,接过来看了看,见落款是刘富贵没错,还按下了红手印,“得嘞,兄弟们走,看戏去!”

于是,对门老太眼睁睁看着,一群公安进了杨翠仙家,也没乱翻乱动,就这么简简单单的走一圈,搂着一堆东西……就,就要走了?

“哎哟翠仙赶紧的,公安上你们家搜家了,你看才一眨眼的工夫搜了一堆东西嘞!”

刚赶回来的杨翠仙一看,她藏得好好的东西就这么一锅端了?“你们怎么,怎么知道的?”

徐志刚大声呵斥:“杨翠仙同志,刘富贵和杨美仙已经招供了,他果然没骗咱们,赃物也找到了。”故意拎了拎找到的东西。

杨翠仙只觉天旋地转,“他,他们怎么说的?是不是都把事儿赖我头上?警察同志你们听我说,我没有,主意都是他们出的,我,我都说……”

***

劳教场上,因为高元珍拿不出证据,本来有理的也变没理了,队书记可得意坏了,提议他们的“私人恩怨”以后再处理,先把今儿的劳教任务完成。

新书记正愁下不了台阶呢,他就把梯子递过来了,自然一声令下,劳教开始。

投机倒把的本质就是挖社会主义墙脚,所以劳教内容就以挖土为主,被劳教的人员每人背一只背篓,四个年轻力壮的人给他们装土,四个人装,一个人背……平时一人背一人装都累得够呛,可以想象,四对一得多重!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