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的生活[七零]+番外(400)

作者:湖边的小豆豆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标签: 穿越时空 甜文 年代文 成长 关键字:主角:古明妍 研究生毕业在即,大龄单身恐婚女青年古明妍一边面临着毕业论文可能会被当掉的压力一边四处求职。正当她喟叹于名牌大学的出身并不能使她在现实中获得自己期待的职位和待遇的时候,她抑郁了,然后一不小心喝多了,再一睁眼就发现自己穿了。 1963年,安城纺织厂家属院。古明妍穿到了比自己妈妈出生时还要早几年的时代。这一次,她有全新的开始,有爱她护她的家人,更有对未来无比清晰的认识。她要端正心态,努力弥补前世的遗憾,利用对大趋势的把握为日后自在的人生积攒点击展开

因为是新婚,楚印辰不想叫家里有外人影响到他和妍妍随时可能开始的夫妻运动。

所以,家里的三个佣人,包括管家在内,都暂时是不住家的。

他们跟普通的上班族一样,白天过来四合院儿这边工作,等到晚上主家人吃过晚饭收拾好后,他们再各自回家。

这样一来,佣人和古明妍他们就可以不用相互打扰到,还能给他们这对新婚夫妇留出充足的空间,古明妍和楚印辰对此都相当的满意。

-

婚也结了,蜜月也度过了,楚印辰同志又开始忙忙叨叨地为人民服务开了,而在京大已经熟悉了情况,时间上也安排得开了的古明妍同学,也要开始大展拳脚地干起自己的事业来了。

这干事业的第一步嘛,自然就是注册正式的公司了。

之前说过了,这对古明妍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

她从自己早已划归出的预算中拿出了提前打算好的数目,投入到新公司的注册资本当中,再联系了几个在工商部门工作的同学打了声招呼,跟着就只不到一个礼拜的时间,以古明妍为法人的盛世公司,就在国内注册成功了。

公司的外壳和营业执照有了,接下来,古明妍就开始按照自己之前的计划,为公司的原始资本积累,开始了大规模的运作。

这其中,最为直白和最先要运作的步骤,就是她的买地计划了。

没错,古明妍要买地了。她看中的是那块儿地呢?

不是别的,正是她老爹,古建国同志所在的纺织厂的那一大片一望无际,还处在城市比较中心地段的土地。

为什么会动这样的想法呢?说起来,还得先从纺织厂这些年的种种变化说起。

古建国同志工作的京都纺织总厂是个很大的厂子,不管是从工厂的规模到占地面积再到职工及其家属的数量,那都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

说起来,也正是因为在这未来寸土寸金的京都,纺织厂占了这么大的面积,古明妍也才动了心思,想要早早地把厂子所在的土地的使用权买下来。

这样一来,以后她有了这片地做保障,随着地价地不断攀升,只要她在生意上不出现巨大的决策失误,基本是可以保障在生意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

有这样的一块儿地,不管是以后她自己开发,还是与别的有实力的集团合作其他项目,其利润都是相当可观的,甚至有可能比她做其他更多的实业算下来,赚的还要多出许多来。

其实原本古明妍也没有打这个主意的。

她之前对于自己事业的规划,还是以投资办厂做实业开始为主,然后慢慢的尽可能地囤点土地,把公司带入地产开发行业,收割一大笔资本后,再转向高新科技行业,像是新媒体、网络公司等方面,大致就是这么个规划。

但是,古明妍的这一大方向,在回国后,偶尔听到她老爸在家里抱怨厂里的效益不好,亟待改革的话后,便悄然地发生了改变。

要说起纺织厂,这样的大厂即使是在市场越来越活跃,私人经济越来越发达的八、九十年代,说要倒闭破产,那也是不大容易的事。更何况,厂子里的领导也不全是老顽固,这些年来还有古建国这个相当有进取心和锐意改革精神的副厂长在拉着大家变革发展呢,所以说起来,厂子里的效益,相比起现在那些好多已经给底下员工发不出工资来的国有大工厂来说,已经是算挺不错的那一类了。

既然纺织厂的效益还可以维持,那么古明妍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有机会,可以挖走厂子的土地,拿来给自己盖盛世总部的大楼呢?

这当然是有理由的了。

随着知青大量的回城,城市里却并没有足够的工作岗位去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但人总是得有个工作的,那么想要有吃有喝有家庭,过得下去日子,这大家伙儿可不就得开始动脑筋了吗。

这年头,对于这些返乡的知青们来说,大概的前途就那么几种——

第一种就是自己有本事考上大学大专的,毕业了有国家给分配工作,不用有任何的后顾之忧,上学国家还给补助,不需要拖累家里一丝一毫。

这,算是最理想的一类出路了。人人都想这样,但现实就是,大学不是那么好考的,这条路注定不是人人能走的了的。

大学不好考,录取率低,那么还有另外的路子可以走——这便是接父母的班,继续老一辈的传统,在大厂子里勉强混口饭吃。

七八十年代的公家铁饭碗是可以传给子女的,这也是为什么,在那个年代里,人人都羡慕工人的原因了。

那个年月里,工人本身的生活不但有保障,看病吃饭都不用愁,就连其子女的上学和就业问题,都有厂子里给负担了。

你说,这能不叫人羡慕向往吗?

这简直就是人生之路上的捷径啊,只要父母有能力,下面的子女就很难混的差了,多多少少的,总是能有基本保障的。

大城市里的职工家庭,有很多子女的,往往下面的孩子都会有去下乡当知青的。

而一部分子女在回城后,因为学历、年龄等问题,往往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就那么多,如果家里能给安排,早在他们下乡前就给安排了,又哪里能耽误到这时候呢。

那这人回来了,总得有口饭吃,不能看着家里的孩子饿死吧。

于是,这时候大量的原本就差不多处在要退休年纪的父母辈们,就开始操作着给子女们让工作了。

让子女接自己的班,这样不但孩子能拿工资,他们也有退休金可领,这两相合并,家里条件不就一下能改善了?

肉眼可见有利可图的事儿,所以这么干的人还是相当多的。

除了自己考学、接父母的班之外,剩下的那些自己既没本事考上大学,家里还不给力,没办法接班的青年们,现在看来,才是最惨的那一波。

因此,他们为了生计,便就不得不去做一些小生意、个体户,或是出卖力气给人打工赚取微薄的工资,或是脑子灵活的抓住了市场的空虚,下海经商,慢慢的又做大,日后成了大老板的,大概都是这部分人。

这三类人在当时的环境中看来,念书的是最厉害的,接班的其次,且两者一般都瞧不上第三种,觉得那就是自己和家里都没本事的人,才会去想着干那些随时有风险会被抓进去的“投机倒把”的事儿的,不稳定不说,社会给他们的评价还都很低。

当时的主流想法是这样的,但是真理往往并不是掌握在大多数人手里的。后来的历史发展也像人们证明了这一点,哪种人最后过的最惨,时间自会证明的。

也不过就是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吧,那些当初看来是家里有本事,接了父母工作的人,就会因为大型工厂的连连倒闭而大量的下岗。

而那时处在中年的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养家的负担不要太重。

但是,既没文化也没有多少别的技能,就连人际交往上也都是在工厂的封闭环境里交际的,到社会上也不知该怎么跟人打交道的他们,下岗后就更加难以找到好的工作了,甚至他们连维持基本的生活都困难,算是是真真正正的与时代脱节,下半辈子没了保障了。

但是这时,那些读书好的人大部分进了体制内,不愁吃喝不说,还掌握了话语权,社会地位颇高。

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那第三种曾经被大家都鄙视的人,此时却成为了撬动整个经济体制大变革的杠杆力量。人家早早地就看准了时机,不怕丢人,有勇有谋的拼搏了几十年,大部分都赚下了不菲的家资,为他们的下一代的发展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整个的算是翻身做主了。

当然了,这只是基本归类,其中具体的分类和特殊情况还有很多很多,不能就这样简单概括。

但是,这不同人的不同命运,也在告诉人们一个道理,那就是知识永远是能改变命运的,即便学习可能再也无法帮助你实现阶层的跨越,但是它始终是能帮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资本,只要你有足够的知识技能,到哪个时代都不会发愁没有饭吃。

另外,在尊重知识的同时,也不要轻易看扁了那些有勇气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或许在大部分人眼里是离经叛道的,但往往就是这样具有超前意识,并且敢想敢干的人,才能获得比常人更巨大的成功。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