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南王府凭男记(645)

作者:初吻江湖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关键字:平南王府凭男记,初吻江湖,赵仁河,李钊,宅斗,官斗,宫斗,争天 别人穿越,他也穿越,别人不是嫡子有为就是庶子崛起,他呢?是嫡子庶子的庶子……孙子!王府很大,五世同堂,作为一个连炮灰都不够资格的小透明,一个现代写手的古代穿越之旅,究竟是将人都宰了自己当王爷好?还是分府出去另立门户?这是个难题……另外,为什么要他养个包子啊?还有包子他爹也贴了上来。点击展开

还不是想着一旦有什么事情,可以有个人在上头给吹吹枕头风,求求情么。

“有没有可能,您去看看不就知道了?”童史氏怂恿他:“何况若是真的,那我们……我们家可不能不认大姐儿啊!”

童史氏为什么不自己去呢?

她怕是真的,童敏报复她。

自己送上门去是找死的行为,她可惜命了。

只是童浩却不觉得有什么好去看的:“人家女眷,我去看看算怎么回事?”

“我们就说是来看看是不是我家被人掠卖了的大姐儿的,有什么的啊?您都五十了,家里的两位姨娘也都三十多了,咱们儿子都要成亲了,您在他们面前算是个半大老头子了,有什么顾忌的啊?”童史氏不说童浩有两个才二十五岁的通房大丫鬟,只说那个三十来岁没有孩子的老姨娘。

再说童浩本来就因为科举耽误了娶亲,当年成婚的时候都二十五了,后来原配嫡妻过世,他续娶的时候都三十三了,童史氏出身不好,娘家父亲虽然是个七品官但是身体不好,早早的就致仕了,童史氏又是庶出,要不然也轮不到她来当填房。

索性手段有一些,加上史家没儿子啊,老爹一死,嫡母也跟着去了。

几个姑娘将家产一分,有姨娘的把姨娘接走孝顺养老,没有姨娘的就不用操心了。

史家也不是什么大户人家,此事就此完成,童史氏在童家敢这样肆无忌惮,不是没有原因的,她没什么文化,也不知道什么律法,只认钱,不认人。

却也害怕被人报复,故而自己不敢去,让丈夫去,好歹这是亲生父亲不是?

“再说吧!”童浩却知道,孙府可不容易进,万一不是更丢人。

会有人说他攀龙附凤,乱认女儿的,何况他认识不了几个高官,谁会介绍他去登孙府的大门呢?

他倒是有自知之明,可是他有个拎不清的老婆就没有这个自知之明了。

此事本来就他们两口子私下里说一说,但是过了几日,童史氏也不见丈夫有什么行动,而宣亲王那边是“艳遇不断”啊,这明显是不止一家看上了宣亲王……的亲事。

当不了正妃就当侧妃,当不了侧妃就当庶妃,当不了庶妃就当小妾,小妾要是还当不了,当个外室总可以了吧?

别人还没怎么样,童史氏先坐不住了,正好赶上一个同样是童家族人的一个亲戚上门打秋风,这位童氏一族的莲大奶奶,是童阁老那一辈往上数堂兄家的孙媳妇儿,跟童史氏同辈分,就是家里头比较穷,加上她年轻守寡,就这么一个儿子,惯得不成样子,每日靠在亲戚家打点秋风过日子,自己是横针不沾竖线的,当自己的“大奶奶”呢。

不过她嘴碎,爱保媒,偶尔有成了的,给她几个谢媒钱。

童史氏这几日一直是有些急躁的,再一看来人是个打秋风的,就有些不高兴了,不过,她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

就跟这位莲大奶奶说了半个时辰,并且留莲大奶奶用了一顿便饭,字里行间只透露出,童敏的一点蛛丝马迹。

果然啊,这位莲大奶奶顿时就双目放光了。

“可是敏姐儿?”莲大奶奶是知道这嫡支三房的事情的,童史氏也是个继室夫人而已,敏姐儿可是原配嫡出。

“还不能确定呢,你可别出去乱说。”童史氏假模假式的告诫她:“这可是宣亲王妃,未来的皇后,生了儿子那就是太子,将来可是要当皇太后的。”

这一连串儿的头衔,听的莲大奶奶眼睛都亮的跟两颗太阳一样了。

她要是能憋得住了才有鬼呢!

都是姓童的,这要是成了皇后娘家,太后母族,她儿子就是国舅爷!

莲大奶奶第一次在人家吃完饭拿了银子之后主动告辞离开,不用人给她端茶送客,童史氏同样笑呵呵的把人送走了,回头就静等佳音。

这位莲大奶奶真不愧是有名的长舌妇,媒婆子,当天中午在童浩家里吃过了饭,下午就去了童浩他亲大哥家,跟童大太太嘀嘀咕咕半个时辰,拿了二十两银子走的,不过随后就去了童浩他亲二哥家,跟童二太太又是嘀嘀咕咕半个时辰,童二太太比童大太太有钱,给了她五十两银子。

这下子,莲大奶奶更有劲儿了,跑去了童浩他大伯家,又是一阵……。

一圈下来,莲大奶奶发达了,赚了五六百两银子,全都是现银,赶紧回家去,把钱先存到了自家附近的汇丰钱庄里头。

至于接下来的事情,则更精彩了!

今天对门开始装修,江湖被震的跑回了父母家……

第547章 童敏的手段

童氏一族也曾经辉煌过,那就是他们童氏一族出过一任阁老,童阁老。

阁老不是什么老人家,而是指一个官职的敬称。

最早指唐代对中书舍人中年资深久者及中书省、门下省长官的敬称。

五代、宋以后亦用为对宰相的称唿。

明初朱元璋废除宰相制,集大权于皇帝一身;又设内阁,实际上只是供皇帝咨询、起草诏命的秘书机构,并无决策之权。

后来到了明宣宗早逝,英宗即位时年幼,于是由内阁大臣“三杨”与太皇太后,共同辅佐。此时内阁职权相应扩大。

等到明武宗死后无嗣,帝位由从弟继承(即明世宗嘉靖),遂起“大礼议”之争,此时内阁之权几与帝权相衡,而阁臣则成为有实无名的宰辅,当时大臣们在东华门嚎哭,小皇帝就下令让锦衣卫打他们廷杖,都有直接打死的,君臣之间的争斗变得白热化。

而神宗时,张居正职权之隆,为有明一代之最,但是老张死了之后,家里的遭遇……不说也罢。

阁臣例设多人(一般三四人)但有“首辅”、“次辅”称谓之分,权力也相应不同。

最有名的就是万历早期,张居正为首辅,权倾天下,其地位实际上已相当于唐宋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同为阁臣的其他官员,虽然也被称为阁老,但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那是阁老权力的巅峰时期,后来张居正死了,他家也被抄了,老母亲甚至是饿死的。

等到了大顺朝鸿基大帝时期,皇权独揽,干刚独断,内阁制多有变化,称谓上也有些不同,但入阁实际上就是拜相。

大顺朝的皇帝都是皇权独揽的那一类型,还没有出过能跟大臣们一起治理天下的天子,更有大顺朝并不一味的依靠文官,武举的频繁举行,以及武举一入门就是四品武官开始的高起跳,也让文官们很在意。

所以文武一开始就是分治,这才为大顺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没有跟明朝一样,让一群什么也不懂得文官,自毁长城一般的指挥军队冲锋陷阵。

而因为出了这么一个阁老,童氏一族从一个只有三房人的小家族,用了四十年的时间,成长为参天大树,京中光是房号就有十二房。

尽管后来童阁老致仕,但是童阁老的亲儿子们都进了六部,担任了最高侍郎、最低清吏司员外郎的官职。

成了一个官宦世家。

虽然只有三四代,但是也够得上是“簪缨之族”的称号了。

童家男人们的官职普遍不高,但是他们的确都是当官的,五六品,七八品,九品也算是官么。

虽然号称是“簪缨之族”但是没有拿得出手的高官,关系网也大大不如从前,毕竟童阁老都死了十年了,就算没死,他退休致仕也十多年了,加在一起离开官场都二十多年了,官场是一个很现实的地方,别说人走茶就凉的话,很多的时候,人没走茶就凉了。

大概是童阁老占据了童氏一族太大的气运,自他之后,童氏一族的男人们就没几个出息的,不是读书不行就是读死书,不知道灵活变通,童阁老在的时候还好,有那么几个出息的门人后辈,学生徒弟的,当年被童阁老提携一二,他们在童阁老退休致仕之后,提携一二童家人。

算是回报了当年童阁老的提携之恩。

可是童阁老都离开官场这么久了,留下的遗泽也不多了,再说童家人自己不争气,又赶上这个严苛的时候,别人自保都来不及,哪儿有时间提拔什么外人?

童波,也就是童浩的大哥,听到了这个内眷之间流传的消息之后,顿时就动了心思。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