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南王府凭男记(568)

作者:初吻江湖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关键字:平南王府凭男记,初吻江湖,赵仁河,李钊,宅斗,官斗,宫斗,争天 别人穿越,他也穿越,别人不是嫡子有为就是庶子崛起,他呢?是嫡子庶子的庶子……孙子!王府很大,五世同堂,作为一个连炮灰都不够资格的小透明,一个现代写手的古代穿越之旅,究竟是将人都宰了自己当王爷好?还是分府出去另立门户?这是个难题……另外,为什么要他养个包子啊?还有包子他爹也贴了上来。点击展开

据李朝后期的世食风俗记史料《东国世食记》记载,冷面发源于十九世纪中叶朝鲜的平壤和咸兴地区。

因此,冷面分为平壤冷面和咸兴冷面。

平壤冷面和咸兴冷面的最显着区别,是平壤冷面为加汤食用的“水冷面”,而咸兴冷面是用辣椒酱做调料的“拌冷面”。

赵仁河只吃过一种冷面,那就是平壤冷面,而且是酸甜口味的,加一点咸。

就是面条他不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以前有机器一压就成了,但是这个时候,他上哪儿搞机器去?

新文《东北家养人参娃》求收藏,谢谢!

第492章 “叩阍”告御状

赵仁河前世吃过无数次的冷面,但是他真不知道面条怎么做,反正就是逼着厨房的厨娘,用荞麦面条,用抻面的手法做,要细细的那种!

他记得去延边旅游的时候,导游介绍过,传统冷面是由面条、冷面汤、冷面帽、点缀、冷面酱五个部分组成的即食冷面。

反正吃着很方便,冷面的面条由荞麦制成;所以他就让厨娘也这么做!

真正的冷面汤,不是用水冲成的,是由牛肉或牛骨熬制而成;冷面帽和点缀是放在面条上起到增进营养、口感和视觉美感效果的辅料,由牛肉片、香肠、胡萝卜、鸡蛋、黄瓜丝、泡菜、苹果片等组成;冷面酱是由辣椒粉、姜汁、蒜汁、食盐和芝麻等调制而成,当初他们在延边吃到的正规冷面,非常美味。

以前在城市里头吃的无非是调味料搭配的自来水而已。

跟人家那手工冷面是两个味儿!

折腾了七八天,天气也越来越热,六月末的时候,赵仁河入宫了。

不是一个人来的,还带了一个女人!

他大摇大摆的带了一个女人进宫,从入了干清宫养心殿的大门开始,后宫就接到了消息。

永远不要小看后宫女人们的敏感程度。

翊坤宫

“带了个女人?”孙皇贵妃扶着肚子,板着脸道:“派人去探探消息,看万岁爷把这个女人安排在哪儿?”

“皇贵妃娘娘,一个女人而已,进了宫也只能从美人做起,大不了就封一个嫔,您可千万要保重凤体啊!”大宫女看着她的肚子道:“我们全都看着小皇子呢。”

“也有可能是小公主,不管是什么,都是我的孩子。”孙皇贵妃摸了摸肚子:“派人去打听一下,但不要太积极,我无所谓,有个新宠出现,反而能把宫里头的人的眼光都吸引过去。”

她,跟她的孩子,也就安全了。

景仁宫

贵妃娘娘听了这个消息之后,有些发懵:“他这是要送人入宫争宠吗?”

她跟女儿九公主都投靠了昭王,平南王跟昭王好的都快要穿一条裤子了,怎么平南王还送人入宫?

这话说不通啊!

恰好今日九公主入宫给母妃请安,听了这个消息想了想:“平南王不会给皇兄拖后腿,他们现在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何况,一个女人入宫,能不能得宠还不定呢。”

“可是,平南王带人入宫,还是个女人,能有什么别的事情?难道是告御状?”贵妃娘娘的想法很天马行空。

“应该不可能,平南王的权势可能没有那么大,但是他地位绝对不低。”九公主分析:“他想办什么案子,还不是手到擒来?何必带人告御状?何况告御状也不是这个告法。”

身边有宫女上茶,退下之后,回了宫女们休息的地方,跟人聊天,说了此事,有个小宫女听了一耳朵,还没太听明白,不过怕引起注意,就找了理由出了景仁宫,去了宫女们聚集的一个小院子里,跟一个翊坤宫里的小宫女说了此事,那小宫女马上回了翊坤宫,告诉了一个大宫女,那大宫女看孙皇贵妃在休息,就没去打扰,倒是旁边有个八卦的同等大宫女,问了她几句,她不小心说漏嘴:“听说是来叩阍的,告御状呢!”

宫女们瞬间就被这个理由惊呆了!

“告御状的啊?”

“天哪!”

“没挨鞭子吗?”

“是平南王亲自领进来的呢。”

翊坤宫里有扫地的粗使宫女,十分爱传消息,经过她们的润色加工之后,这个消息,在后宫满天飞了。

其他宫殿的女人们也时时刻刻关注干清宫养心殿的动静,只是那里乃是前宫,御前的人呢,也嘴巴严得很。

所以她们一边打听,一边派人出宫,警告娘家人,有什么破烂事情赶紧扫尾,家里的男人都看管好自己的裤腰带,别惹出来什么桃花债,平南王可是带了一个女人进宫,不管是叩阍来了还是告御状,总之,是有人要倒霉了!

这事儿也飞入了李钊的耳中,当时王旭紧张的问他:“是不是他有什么动作,没有跟你说啊?”

“没有。”李钊摇头:“这几日他都没怎么出家门。”

一个是嫌弃外面热,他懒得动弹。

二一个则是在家里倒腾什么冷面,还倒腾成功了,他吃过,很不错。

“那怎么有人要叩阍,他就带人进宫告御状了?要告谁啊?”王旭记得没有这一茬儿啊?最近大家都被东瀛派官的事情,搞得焦头烂额,不少人家都将家里头适合的人选,要么赶紧找个差事去上任,要么就赶紧找个理由不上差。

都躲着东瀛派官的事情,没人会傻到这个时候冒头,去搞什么桃色绯闻。

泼脏水也没必要这么狠,给自己搞到让人叩阍告御状的程度。

那太得不偿失了。

叩阍可不是什么好听的名字。

在明朝时期,一个无所依靠的老百姓蒙冤,想要去“告官”,还要先苔五十。

即便是胜诉了,也要判徙二千里。假如败了呢?轻则翻不了案,遭仗刑;重则性命都要丢掉。

这些还要一个前提,那就是找人写一纸诉状,还要有足够的盘缠到达京城。

到了京城之后,直接击鼓鸣冤还好,假如要拦驾喊冤,那还要等待机会。

但是如果有贵人相助的话,自然就一样了!

告御状,或称京控,是老百姓们通常的说法。

在大顺朝,它有一个官方司法名“叩阍”。

一个门,一个昏,念什么?与“昏”同音啊,意思不管是君,还是臣子,都是昏的!

当然,还有一个是扣击宫门的意思,以此来表示官吏、百姓到朝廷诉冤,类似于现在的上访。

“叩阍”之后,问题在哪里解决呢?

多数情况下,回到下面的省里解决。

皇帝那么忙,不可能有时间管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

回去的费用是由官府担负的,包括来的时候的路费。

“叩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击鼓申冤,另一种是拦驾喊冤。

击鼓申冤者经通政司讯供,迎驾申诉者经刑部讯供。

如果真有冤情,免罪,奏闻请旨,或发回督抚亲审;或由刑部提审昭雪。

而且明朝还规定:越诉者,笞五十;申诉不实者,杖一百,所诬不实之事重于杖一百者,以诬告重罪论处;若曾经法司、督抚等衙门问断明白而妄图翻异者,追究教唆主使之人及控告者,俱杖一百、徒三年。

拦轿告御状者,不论情词虚实,立案不行,照冲突仪仗例,追究教唆主使之人及控告者,俱杖一百,发近边充军。

也就是说,不管你是不是真的有冤情,这惩罚都少不了。

“本王觉得他没有那么傻。”李钊敲了敲桌面:“小河不是那种无事生非之人,何况我朝鸿基大帝可是定了《大顺律》,并没有前朝那么不讲道理,《大顺律》里有所规定,有冤情无处申诉者,一旦叩阍告御状,核查属实,便由皇帝亲自过问,免一切刑罚罪责,且赏银三百两,户籍所在地免税一年,以”益民”二字作为御赐名义。”

“叩阍”的方法还有入午门、长安门内喊冤者;有跪午门、长安门及正阳门打石狮鸣冤者;有违禁入堂跪告者;有越登闻院墙突入鼓厅击鼓谎告者……当然,不符合规定的,要照例治罪。

而且还是重罪的那种。

总不能谁来告御状都接待,所以如果发现是无事生非的话,就要重罚!

当然,除非是有大冤情的人,否则谁会来叩阍告御状呢?

要知道,叩阍这种事情,一旦确定对方真的有冤情要上诉,那可是要记入时事史记里的,是皇帝的污点之一。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