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南王府凭男记(358)

作者:初吻江湖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关键字:平南王府凭男记,初吻江湖,赵仁河,李钊,宅斗,官斗,宫斗,争天 别人穿越,他也穿越,别人不是嫡子有为就是庶子崛起,他呢?是嫡子庶子的庶子……孙子!王府很大,五世同堂,作为一个连炮灰都不够资格的小透明,一个现代写手的古代穿越之旅,究竟是将人都宰了自己当王爷好?还是分府出去另立门户?这是个难题……另外,为什么要他养个包子啊?还有包子他爹也贴了上来。点击展开

点心是赵仁河老早让人送来的,乃是家里的厨子,按照田公公的吩咐,做的宫廷糕点。

莲花卷、双色豆糕。

虽然只有两道点心,却是让人不敢小觑。

坐下之后,品了茶,吃了点心,三个人就相互介绍了一下自己。

腊余月听完就单刀直入了:“我知道三位来自七大盐商家族之三,齐楚燕韩赵魏秦,正好是战国七雄啊。”

三个人矜持的笑了笑。

他们七家把持盐巴市场三代之久,早已攒下巨富家资。

一代看吃,二代看穿,三代才能看出富贵来。

迄今为止,家里的老家主,即爷爷辈的人,还是讲究吃的;家主父亲则是更多的讲究穿戴;而他们这第三代,从小就是含着金汤勺,长大了更是挥霍无度。

当然,从小就耳濡目染,他们更知道家里是靠什么维持这富贵生活的,所以他们也算是精明之人。

“我这里盐巴倒是有,就怕你们买不下。”腊余月说话口气很大,因为他有那个底气。

“腊主事,我们三家既然来了我们三个,就没打算空手回去。”楚大少爷道:“不怕您笑话,此次带了不少银钱过来,就是为了这里的盐巴,如今的盐啊,都不怎么样,我们想要好一点的盐,都没地方进。何况,盐农们也懒惰成性,不肯多熬盐给我们。”

而他们还没有其他的手段逼迫盐农,不然所有的盐农都不熬盐了,他们拿什么做买卖?

也不敢欺人太甚,毕竟“士农工商”,商最末端。

社会地位也是最低的存在,盐农,也是“农”么。

“我不是说没货,而是货太多了,你们想要买进,首先得跟我签订契约,去官府公证过后,就可以采购了,但是我有要求,我们产出多少盐巴,你们就得买进多少,可不能让我们压货。”腊余月道:“我们仓库地方小,存不住多少货,如果你们不要的话,别怪我们将货卖给旁人去。”

如今盐商可不是一家独大,有那零散的盐货贩子也会前来进货,只不过盐商做的很过分,他们每次都包圆,不给人留下一点。

此次他们也是这么想的:“您有多少盐巴,我们就进多少。”

“那您三位恐怕不行。”腊余月笑道:“你们一次能运走多少盐巴?”

“十万斤!”三位大少爷几乎是异口同声。

“小意思。”腊余月根本不当一回事。

“难道您有十万斤盐巴,给我们三家?”楚大少爷吃惊不小。

十万斤盐巴,说多不多,说少不少。

“不是十万斤盐巴给你们三家。”腊余月摇头。

三个人恢复了原来的嘴脸。

“是一家十万斤盐巴,这只是第一批的盐巴。”腊余月笑着道:“签订契约,官府公证之后,就可以拉货了,想必也没人敢跟平南王府赖账吧?”

“当然,当然!”三个人兴奋得很,但是兴奋过后,问题来了:“不知道价格如何算?”

“还是两文钱一斤,这是官府规定价。”腊余月立刻就道:“我们不涨价。”

三个人傻眼了。

他们以为平南王府会涨价,结果还是二文钱一斤。

“放心,我们平南王府可不吃亏。”腊余月道:“但还是那句话,签订契约,官府备案。”

这样的契约,是具有法律效应的,三爷的说法,就是要“依法办事”。

走到哪儿,都有理,《大顺律》不是摆设。

“签!”三个人异口同声。

不签的是傻子!

腊余月笑了,库房里的盐巴就要变成银子啦。

第329章 倾销海盐

最后,他们签订了契约,大概是怕腊余月后悔,或者平南王府反对,他们三个把事情做的很绝,在平南县做了备案之后,又去了平南府,做了备案,将此事板上钉钉了之后,才松口气。

在平南府住了一夜,腊余月谢绝了他们三个的赴宴邀请,而是去了平南大将军府借住,他们三个再如何,可不敢在这样的大员府邸做什么冒犯的举动。

第二天返回新手村,他们三个见到了新手村出的盐,很好,三个人也不逗留了,快马加鞭的回家,派人来拉盐。

每一家第一批十万斤盐巴。

谁家不多,谁家也不少。

原因是他们的运盐队伍只能运送这些盐巴。

一斤盐巴两文钱,一万斤也才二百两,十万斤两千两银子。

但是别忘了,这东西沉,压秤,虽然说十万斤,但是只有一小堆而已,仓库里起码上千万斤的存货。

盐田那边还在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只要海水不绝,他们的盐巴就不会断货。

而且这里的盐巴质量不错,雪白色,没有什么残渣,算得上是上好的海盐。

更有精细如砂砾一般的精盐,那个贵一些,要五文钱一斤。

他们也要了十万斤,不过要下一次才来运走,这次实在是运不动那么多盐了。

在他们运走第一批盐巴之后,另外的四家也来了。

跟他们三家一样,看到是平南王府的招牌,知道强买强卖用不上了,只能好言好语的进货,索性腊余月给的价格“非常公道”,他们也很满意。

一天起码运走三五万斤的盐巴。

可是新手村就像是完全没有负担一样。

谁来提货都有货,可是他们的运输条件有限,每次最多只能运走十万斤,不过他们不会每次都运海盐,还会运一些精盐回去,市面上的盐价虽然居高不下,但是盐商们都知道了,七大家盐商找到了一个新的货源。

有盐农日子更不好过了,赵仁河派人出去,收拢这些盐农们,用他们在晒盐场做工,一个月一两银子的“高价工资”。

让盐农们纷纷投奔“平南晒盐场”,赵仁河不止提供工作,还提供住处,当然,要他们还房钱的,并且免费吃喝!

这一点很重要,盐农们不管男女老少齐上阵,谁也没时间做饭,让五六岁的孩子趴在锅边做饭,赵仁河也不忍心,于是,只要有父母在晒盐场工作的,孩子就可以放在私塾里上学,读书识字的同时,私塾提供饭食和水果。

免得大人不在家,孩子在家饿肚子。

这样一来,盐农们更感激他了,工作更认真,出产的盐巴更好了,而且他们三缄其口,谁都不会将盐场的事情外泄出去……想外泄也没办法,因为周围都有平南水军大营的人守着,别说他们出不去,某些人想一探究竟,都没办法靠近晒盐场方圆二十里之内。

但凡是晒盐场所在地,都被划为军中区域,相当于是军营所在地,擅闯者杀无赦。

不是没有人不信邪,但是只见人进去,不见人出来。

几次之后,也没人敢尝试了。

这是赵仁河几个月之前就安排下的,倒也没人将这些地方,跟晒盐场联系起来,何况没人泄露机密,谁知道他们的盐巴不是用锅熬出来的,而是用太阳晒出来的呢?

赵仁河坐在家里头,每日就有上万两白银的入账,他收的虽然是银票,但是很快就将银票拿出来,派人去领现银。

七大盐商的确有钱,又的确是吃的进这些货,但是赵仁河这边的出货量就没断过。

他们拉走几百万斤盐巴了,他这库房里还是满满的,后来不止七大盐商,一些盐商也来进货了,依然是签订了契约,不过没有七大盐商那么苛刻,但也要求他们一次买进必须十万斤,每年不少于一百万斤的海盐,精盐就没这个限量了。

过年的时候,所有人聚到一起开大会:“既然银子不缺了,那就成立票号好了。”

赵仁河道:“汇通天下。”

“好!”杨月最为激动:“这个最好了,但是,怎么成立?”

“我早有准备。”赵仁河掏出来好几本厚厚的书籍,还有他用布幕做成的大顺版的幻灯片。

北宋的“银票”是华夏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银票。元朝以使用银票为主,明初承元制,明太祖洪武年间发行的“大明宝钞”用桑皮纸为钞料,一贯钞高一尺、宽六寸,是当时最大的银票。

不过“大明宝钞”很失败。

赵仁河从最早的银票起源,到后来的发展,其中的利弊,分析的头头是道。

但是自明以来,晋商、徽商逐渐兴起,民间的贸易十分频繁。

直至清朝时期,山西的“日升昌”私营票号,经营的起因充分显示了老一辈实业家们独特的眼光。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