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盛唐种牡丹+番外(87)

作者:又生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标签:强强 三教九流 情有独钟 甜文 关键字:主角:苏安(叶奴),顾越(十八)┃配角:太乐署诸君,文坛诸君,朝堂诸君,民间诸高人┃国宝级宫廷乐师的盛世之旅 立意:国宝级宫廷乐师的盛世之旅点击展开

“萧尚书曾于燕公宴上有言,‘文章礼一变,礼乐道逾弘’,就像而今的法曲,千变万化皆心血,唯去万留一,方能显其精粹,顾某无党,万死不辞家国事,顾某也知道,若桓之兄愿意支持,那么这困难即使再大百倍,咱们也能攻克。”

一百八十多笔大账,顾越从头到尾背下,一字不漏。他知道,这场偶然的械斗只是一个必然的开始,他可以承担责任,接受弹劾,也可以之后再详查背后的始作俑者,唯一不能错过,需要当机立断的,就是争取游桓之的信任和支持。

“早听朝中说过,顾郎好厉害的口舌。”一句句下来,直到听见萧乔甫的诗,游桓之目中的怒气渐退,平添了一二分温和,“好,那且听从李郎中的建议,顾郎请旨合并三县,游某保证,重调物资,征集工匠,月内按法令要求建成仓库。”

回驿站之后,顾越让季云送信回长安,一是汇报进度,二是知会裴延,让其为自己免罪,同时赋予自己调查关于械斗细节的权力,而后,才上街去寻苏安。

即使在夜里,寿安县的街道依然热闹喧嚣。苏安和雷海青一起看了场皮影戏。

这得从他们进城说起。那时,苏安和雷海青抢着探出车窗,蹭掉了一枚镶嵌金珠的香囊,在茫茫人海中寻不回,又听驿丞说,宴会取消了,遂有些失落。

没想到,他们在馆驿安顿之后,一位在街边卖艺的小女孩追来,把香囊从窗户扔回了他们房中。苏安冲到门口,满院子荡漾起花香,女孩冲他笑笑:“奴名唤菁菁,扮花仙。”雷海青捡着香囊,立时就想跟去。苏安抓起妙运,点了点头。

石桥旁,榕树下,一屏浅黄的生绢由西向东展开,被嵌进三尺木框,面向南边客。

客人很多,无论锦衣华服,还是粗布衣衫,全都席地而坐。倒是旁边跟的驿丞考虑得周道,让县里为苏安和雷海青备好了厚实蓬松的软毡,还点起艾草熏香。

戏中皮人,红衣绿裳,用乡音唱词。

传说是腊月寒冬,一日,武女皇于花园醉酒,见满院白纷纷,一时兴起,搀婉儿的纤纤玉手,命土里的百花种子道:“予尔等一夜,天明,朕要见满园缤纷。”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一夜暴雪,狂风呼啸,滴水成冰,然而众花仙还是不敢违命,于是顶风冒雪,纷纷绽开花蕊。武女皇见此奇景,龙颜大悦,命人赋诗作画,却没料到,百花丛中唯有牡丹抗旨不尊,依然只有枯萎凋零的枝干,就像沉睡过去一般。

如何得了?武女皇大怒,当即下旨,纵火烧尽了整座长安的牡丹,把此花贬谪到洛阳,还把灰烬也统统洒进了洛河里。

菁菁的悲泣,一点一滴,从皮影戏屏之后传来,那牡丹花仙,颤巍巍飘零着。

雷海青看着牡丹得眼睛又红了起来:“怎会这样?为何烧牡丹?”苏安在平康坊见过这出戏,只是菁菁嗓音独特,又高又细腻,让他很着迷:“往下看,会重生的。”雷海青啪地敲了下苏安的腿:“我知道,别说出来。”苏安:“……”

戏中,次年,谁又能料到,牡丹的灰烬顺着洛水,流入洛阳城,从此在那里生根发了芽,至春分时节,竟然开出满城的灿烂鲜艳的花朵来,只叫人喜极而泣。

十足高贵,称为焦骨牡丹。

从此,焦骨牡丹的故事便流传在两京走廊,成为皮影戏中抹不去的一段精魄。

而在苏安看来,寿安县的这场《长安乐》最精彩之处,在于菁菁最后所唱那句前所未有的立意——武女皇一生,梦在洛阳,魂归长安,她恨牡丹,也爱牡丹

曲终时,苏安和雷海青走在石桥上,遇见了对面赶来的,特意换素衫的顾越。

“十八,你们谈完事了?快跟我说说,到洛阳什么安排。”苏安很高兴,趁机拍了拍雷海青的脑袋,笑盈盈道,“青,你不是说我的曲子里住着个人么?喏,他就是那个人。”

雷海青怔在原地,颤着伸出筚篥,指了指顾越,又指向苏安,摇摇头,捂住耳朵,“啊”惨叫了一声,拔腿就跑,跑得没影了。

※※※※※※※※※※※※※※※※※※※※

注:武则天诗《腊日宣诏幸上苑》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徐书信诗《牡丹传说》:“逐出西京贬洛阳,心高丽质压群芳。铲根焦骨荒唐事,引惹诗人说武皇。”

感谢陪伴和评论,请原谅两个处于事业巅峰期的男人……

第74章 洛阳

苏安记得深,多年前的一个夏夜,他亦惶然青涩如海青,而顾越就站在秋千旁,穿着一袭素衫,那双清澈的柳叶眸子里,亮着永不熄灭的千家万户的灯火。

苏安飘身坐回桥栏边:“烧尾宴,《洛阳道》已听完,我再为你弹《霓裳》。”

他排过十九散序,十七拍序,最后选三套,一套为林蓁蓁和林叶而奏,拟的是凤凰,用旖旎妩媚的商音小石调,一套是为李暮的,用楚地云梦泽轻柔婉转的小调,还有一套便是为雷海青,商音大石调,跳跃绚丽,绘画西方极乐世界。

顾越不识和弦,只暗叹梨园二三月,苏安竟浑然变为另一个人。他放下琵琶时,语言利落,态度精明实干,拿起琵琶时,又如痴如醉,丝毫不染纤尘,那琵琶妙运本是木器,却在他的指下宛若神女,一丝一弦,风情万种,顾盼生姿。

苏安揉住弦,瞧着顾越,问道:“十八,在洛阳有地方住么?不然就住在我宅子里?”顾越咳了咳:“我要去河阴县。”苏安笑道:“一个邻县几里路而已,不就在河南府和郑州边界,你白日忙,夜里来游宴。”顾越道:“苏莫谙。”

顾越说不出辛苦。

降在洛水里的月亮,一路往东摇摇晃晃,由圆团化为弯钩,追逐天空中落下的银河,从寿安县的石桥洞流过,一夜夜,渡过五陵,遥望金碧辉煌的五凤楼。

月内,一纸户部下行的符文送至,汜水、武陟、荥泽三县从此并入河阴,县内均分工役,均发充田粮饷,避免纷争,造起了容量以十万石计量的十余座土仓。

而顾越陪着苏安,在美如画境的龙门山下站了一站,最终还是放弃入东京与名流交际的机会,同游桓之、李道用出发去往黄河与汴河(通济渠)交汇的汴口。

土仓顺利建成,意义重大,首先是五大工程首战告捷,开了个好头,其次,预算没有超支,土木估量准确,说明李道用宝刀未老,再次,工人听从指挥,县令服从安排,说明游桓之没有食言,又次,户部及时批准,御史没有责问,说明顾越在朝还算有人缘,最终,三个男子之间可爱的友谊,在几日之内生根发芽。

顾越管钱;李道用报功;游桓之不吭声,一面观察,一面心思还在洛阳城。

城里的至尊李隆基,几乎是架空自己,任转运使大展手脚,不闻不问,甚至还下了一道旨意——今秋,命三百里内的刺史带领乐人集于五凤楼下,各较胜负

于是,一件小事悄然发生了,即从此,河阴县令邱仲不再兼管国家漕运在该河段公廨、度量、庖厨、仓库和租赋,这些权力将交给直隶朝廷的河阴段转运司。

七月,汴口。

烈日曝晒在大地与河流之上,处处皆是令人眩晕的热浪。密密麻麻的船只,如同从被烤化的蜂窝里冲出的蜜蜂,大大小小,拥堵于湍急的河道,争相入黄河。

顾越和李道用在河南府的仓、户、士三曹共同带领下,依次视察过三四个渡口和五六家船坞,马不停蹄,开始了规划渡口、研发船只的这两大后续工程。

几个人都按制穿着三层官袍,热得不行。士曹的脸上全是汗,陪说道:“以往呢,六、七月是黄河的涨水期,漕船难以入河,阻滞至秋季,人多船杂,就会超过漕道的承载量,易发生事故,现在按照新的《漕运法》,汴河船不再入黄河,把粮草辎重运入河阴仓,再由河阴仓转发往洛口含嘉仓,这就疏通了河道。”

李道用被晒红了脸,卷起袖子,夸赞船坞的工匠,神色欣然:“好哇,此景千载难逢,指日可待!”工匠点了点头:“照鄙人看,此法还能再改,譬如黄河湍急,在船的两侧造出鼓突,这样就利于平稳,又譬如在汴河的宽阔水段……”

上一篇:京门风月 下一篇:木头,别惹本倌!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